第12版:副刊

台城之光

  •   早就听说衡水市的安平县台城村,是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追寻革命先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
      初夏的冀东南平原,到处翻滚着的金黄色麦浪,滹沱河水碧波荡漾,一个个承载着农民希望的蔬菜大棚里,瓜果飘香,生机盎然。出安平县城约3.5公里,一走进名闻遐迩的台城村,我就被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所吸引,清一色的浅灰色墙壁,红红的屋顶,绿绿的槐树、榆树、椿树、枣树,老人的吆喝声,孩童们的笑脸,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着的小汽车……既闻到了昔日故乡的味道,又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气氛。我在想,百年前革命先驱出生入死、英勇斗争,不就是为了眼前这样的幸福景象吗!
      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里,通过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我了解到,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始建于1923年8月,创始人是中共安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弓仲韬。弓仲韬祖籍就是台城村人,他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1919年参加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在京城一所小学任教。因经常到北京大学图书馆里阅读进步书籍,弓仲韬结识了李大钊。1923年4月李大钊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当时作为中共北京地委负责人的李大钊,在组织发动了一次次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之后,感到广大的农村也需要有人去组织和发动。随后李大钊便派遣弓仲韬回到家乡安平县台城村,发展党组织,传播革命真理。
      弓仲韬回乡后,创建了“平民夜校”和农会组织,并发展本村苦大仇深的村民弓凤洲、弓成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3人成立了中共安平县台城村特别党支部,简称“台城特支”,这也标志着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台城特支”直接接受中共北京地区执行委员会领导。1924年8月,成立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县委——中共安平县委,弓仲韬任县委书记。台城村党支部和安平县委机关都设在台城村弓仲韬的家中,无论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白色恐怖时期,还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台城村党支部始终发挥了一个优秀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透过纪念馆里一幅幅发黄的图片和久远年代保存下来的一件件实物,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信念坚毅、英勇果敢、无私无畏的革命先驱弓仲韬的高大身影。弓仲韬1886年出生在台城村一个生活富足的大户人家,家族鼎盛时,有300多亩田地,房舍众多,农具齐全。到了弓仲韬父亲这一代,虽然家道逐渐破落,但仍属于相对富裕、日子殷实的家庭。弓仲韬自幼发奋读书,常怀忧国忧民之志,在北京求学期间,通过参加“五四”运动,聆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演讲,特别是通过在北大图书馆和李大钊的接触,弓仲韬的爱国情怀再次被点燃,他深深佩服李大钊的学识风度和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禁不住心向往之。在李大钊循循善诱的教诲下,弓仲韬这位从大户人家走出来的“少东家”,逐步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一个站在时代风气之先的共产党员,一个向自己的封建家庭以及整个旧世界宣战的斗士,决心跟着共产党干一辈子,将革命火种引到故乡安平,帮助那里的乡亲们摆脱剥削和压迫,过上当家作主的新生活。
      纪念馆内的一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大幅油画,画面上是李大钊秘密发展弓仲韬加入共产党时的情景,高举的拳头下,是两副留着短胡须、信念坚定、勇毅刚强的面容。弓仲韬一生对党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勇于献出自己的一切。他常说,共产党人干事业,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他先是变卖自己家的田地解决办学和办公经费,又变卖自己的家产开办工厂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困难。到1934年,他自己的家产已所剩无几。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弓仲韬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在8岁时被敌人投毒致死。大女儿弓浦从小在家乡跟随他闹革命,1926年在北京求学时参加了“三一八”反帝爱国游行示威,遭到反动军警开枪镇压,弓浦被打伤,回到家乡边治疗枪伤边做革命工作,后因伤势加重不幸英年早逝。大女儿牺牲后,弓仲韬又让二女儿弓乃如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继续投身革命工作。
      七七事变后,弓仲韬一度与党失去联系,于是他便带上患病的妻子,毅然离开家乡到延安去找党。路途中妻子病情加重不幸身亡。弓仲韬也流落到一家工厂当了伙夫。在那里他在工人中宣传革命真理鼓动人们投身抗战。后被资本家发现,残忍地打瞎了他的双眼。虽然双目失明,但弓仲韬对党的忠诚和投身革命事业的意志依然无比坚定。直到1943年,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努力下,弓仲韬被解救出来,回到故乡安平。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小女儿弓乃如接到哈尔滨安度晚年。
      过上安定日子的弓仲韬,从来不提他出生入死,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在安平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往,总是时常对前去看望他的同志们说:“我的眼睛没有了,我再也不能为党工作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64年3月,弓仲韬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他将小女儿弓乃如叫到身边,叮嘱她不要给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要把自己节余下来的1000多元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组织。
      小小台城村,分明有一道永远不灭的光。

    马誉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21期

    • 第2024-07-20期

    • 第2024-07-19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7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5期

    • 第2024-07-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