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最怕的三个人,分别是父亲、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冯老师、街上的“许疯子”,之所以怕是在我眼里他们都厉害。冯老师的厉害在于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惩戒教育手段,还有家访。对“许疯子”的怕在小孩心里是恐惧感,好在这种恐惧可以远远的一躲了之。但父亲是躲不开的,只能每天怕着,害怕父亲是因为他异常严厉,对我们基本上不苟言笑,这和他对外人的谈笑风生形成了强烈反差。我们兄弟姐妹4个人在他面前是不敢大声喧哗的,相互吵闹更是不允许的,若是和别人家小孩玩耍中争吵抢玩具,被他看见后,一定会被训斥甚至挨揍,母亲曾讲过,大哥就因为此而被父亲一脚踢出门外。记得我小时候不能吃熟葱,吃后便反胃呕吐,每出此情况,父亲便会怒目斥责“饿得你轻”。
父亲的家教甚严,他有许多的规矩并在我们身上严格施行。比如小小一桌饭,规矩一大堆,父亲居上而坐,母亲厨房忙活,孩子们端碗拿筷,先给他盛上饭,他动筷后我们才敢开吃,饭间不得说话,不许在菜盘中乱翻,挑三拣四,更不能敲碗吧唧嘴巴,吃完饭后孩子们要将饭桌碗筷收拾妥当才敢各行其是。我是家里的老小,性格内向,天生胆小,被父亲训斥一声便吓得脸色苍白,加上我算是个给家长争气的全校唯一地区三好学生,因此没怎么挨过父亲的拳脚,比起我的哥哥姐姐幸运了许多。尽管幸运,但还是很惧怕父亲,从不敢主动去和他说话,父子之间少有语言和思想交流,我想这和我长大后的不善言辞和表达恐怕有很大的关系。
说实话,小时候除了对父亲的惧怕外,还有些许的怨恨,尤其是在他和母亲吵架的时候,那个时刻父亲在我眼里简直是个不可理喻的人。到上中学时,我会偶尔将自己的不满、委屈等情绪写成文章丢在父亲的书桌上,借此以宣泄,父亲看过我的“奏文”后往往不置可否、不予理会,只会平淡地对我说“看到了”。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某国防工业研究所工作,工作内容是给苏联专家当助手,中苏关系破裂后,他所在的研究室撤销,不久被调回省城某兵工企业工作,在省城工作不长时间又被调往晋南的西山贫困县永和,先后在宣传、教育、医疗、科技等部门工作20多年,母亲也随他从家乡洪洞县调往永和,在距离县城20多里的村庄当小学教师。20世纪80年代后,几个孩子陆续长大面临考大学的问题,担忧于山区教学质量和困惑于孩子们将来的就业,父亲毅然丢掉行政职务,从永和县调到临汾二中任教,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全家也随父亲“下山”。在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的压力下,父亲整日子忙忙碌碌,我们很少能看到他的笑脸,我虽然已是中学生了,但还是很少与父亲交流,更不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世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考上大学离开父母后。与现今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碎片式言语快捷沟通形式不同的是,那个时代有弥足珍贵的思想交流方式——写信。上大学后,通过鸿雁传书,父子之间开始有了充分的交流,对于我来说,父亲的家书堪抵万金,至今我仍然珍藏着20世纪80年代父亲写给我的所有的信件,也正是从这些来信中我慢慢读懂认识了从小并不熟悉的父亲。原来,父亲是慈爱的,父亲在信中总是称呼我“亲爱的儿子”“星儿”“三儿”“吾儿”,能感受到他的内心里其实满是柔情。父亲在给我的第一封信里写道:“爸妈第一次接到你从高等学府寄来的信,心情高兴至极!……亲爱的儿子,爸妈多么亲你,我们把未来寄托于你,常言道:‘三十年前看父行子,三十年后看子行父’,我们已年过半百希望就在你身上,……孩子努力吧!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心情到目前是十分舒畅,是乐天派,你们几个长大成人,就业安排,真是后半生福气洪流,心理的旺盛会促进我们长寿的。……亲爱的儿子再见吧!记住:锻炼身体!”一份亲情跃然纸上,传递在父子心间。儿子在外,父亲满是牵挂,甚至会像母亲一样事无巨细,唠叨几分的,夏天他会叮嘱:“儿子,对你不放心的是,生活自理问题,尤其是夏天,要吃好喝好,休息好,特别是注意卫生,防止疾病。”冬天他会寄来温暖:“冬季来了,再暖也是冬季,今寄去人民币100元,买件衣服和防寒用具。”父亲的来信中有时也会和我谈起他的工作:“我的工作确实很忙,学校每年送毕业班,每周21节课,还承担社会教学,再加上学会等社会活动,所以个人的心情总不悦,这你会理解的。”父亲是高中政治课教师,由于他过硬的教学质量,学校每年都把高三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压给他,他还担任了全市中学政治学会的副会长,外校也经常聘他去讲课,时间肯定只能是周末,这意味着他是没有什么休息日的,他为了工作为了家庭,硬是这样坚持了数年,他从不说自己的苦自己的累,相反,工作稍微减轻一些,他会告诉我:“你知道我很忙,学校12节课,校外12节课,但我觉得很愉快一点不累,为了孩子们,我浑身充满力量,为了你们有用不完的劲。”面对长辈如此的含辛茹苦,我又有什么不足的呢?严父的严厉是改不了的,对于我妄谈家事,他会直截了当告诉我:“家中的事总是麻烦棘手,哪有一帆风顺的呢,就是这样糊糊涂涂过日子,哪有能讲清的呢,小孩子们不要为繁杂的家务事分散你的学业进取之心,我会处理的,需要你知道的自然会通知你的,过多的心不可操之,谁的事谁为主,大人总是掌舵的,不然还有什么长辈晚辈之分,不尊长辈怎么叫孝敬呢?今天的信可能你读后有不同的感觉,我是想你好好学习这是主要的,不过参考意见还是可提的嘛!”现在已记不清自己去信和父亲说了些什么,但肯定是惹他不高兴了,父亲是个性格耿直简单的人,说话是不太会绕圈子的。在我刚刚大学毕业,工作不太顺利,身体状态又不佳时,父亲明令:“不要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要像松柏坚立于高山峻岭接受严寒的考验。”父亲的内心常常是很苦的,可能是觉得我渐已长大成人,他也会偶尔向我吐吐苦水:“今年你二哥结婚前做家具,订婚锁等目前已花3000元,大约最后结婚至少得5000元出头。孩子总是孩子,难道完全理解老人吗?生活总是波浪滚滚,不过你相信你父母是通情达理的,虽我们经济不富裕,也要让世人看得过去,你们要理解家庭承受能力和父母的难处,这样短暂的时间办几件大事,又要费神,又要耗资1万至2万元,你爸能省心吗?这不是孩子们考虑的,所以爸心情不悦时正是百事不能从心,一遇干扰就火气冲天,还望孩子们替父分忧愁。”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宣泄方式,是啊,他的苦又能向谁去倾诉呢?要知道那时父母两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还不足100元,这是一种怎样沉重的压力啊!父母就是这样默默地以他们的坚毅为我们扛起了生活的重负,他们总是把阳光留给我们,把阴霾藏在自己内心深处。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操持下,艰苦的日子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如今生活好起来了,父母也已是耄耋之年,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四世同堂。父亲也变得和蔼可亲了,脸上经常挂着慈祥从容的微笑。在我每次回家的时候,他会不经意地和我聊上几句,问问我的工作生活情况。没有改变的是他长幼有序的规矩,当我离家的时候他不会像母亲那样把我送到小区门外,他总是威严地坐在椅子上决不起身相送,但是在我向他告别时我能看到他的眼眶里是湿湿的。
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