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涉及对作品的解读。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视听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近期,央视又推出《诗画中国》,让沉睡在展览室的书画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让经典名画走出“画圈”的舒适区,更好地与当下“众生”的审美相遇,《诗画中国》确实在呈现的方式、画面的可视、解读的切换等方面,给出了比较完美的答案。
《诗画中国》所说的“写意空间”,就是聚焦经典名画,汇集众人解读的优雅叙述,其既有开卷人声情并茂地缓缓叙说,又有音乐人现代乐器的抒情放歌;既有舞蹈人绚丽舞姿的腾挪跌宕,又有“大先生”评说的切中肯綮,等等,可以说不同的解读方法在同一时空内有效聚焦,相互激荡,使经典名画在时代的浪潮中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就以《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6月15日)而论,吴碧霞老师谈明代袁尚统的画作《洞庭风浪图》时,其生长在洞庭湖边的切身体验,《澧水船工号子》的豪迈曲风,便成了其独有的评论依托,也成为《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歌曲演唱的原始底色。特别是与主持人、专家的对谈中,表达的冲动与感情的丰富,使《洞庭风浪图》体现出的搏击精神,获得了有温度的阐发。在解读李嵩《钱塘观潮图》时,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的阐释,则有别于吴碧霞老师的沉浸式的体验解读,而是采用了“知人论世”的传统方法。娄玮老师首先介绍了李嵩是钱塘人,南宋三朝的宫廷御用画家,熟悉当地的景观特征、地理水文,人们生活的一些习惯,所以在绘画中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实景描绘。南宋,点明时代,钱塘人,说明李嵩对钱塘的熟悉;宫廷御用画家,说明李嵩作画艺术水准不容置疑,因此,娄玮老师说《钱塘观潮图》是一个实景描绘,言之有据,不容辩驳。抱有历史的眼光,穿越时代,回到事件发生的历史场景,《钱塘观潮图》的文化意蕴,如实地缓缓走来。
同样,在解读《北溟图》《浪图》两幅画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专业点评之前,也适当地运用了“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称理解《北溟图》这幅画,首先要了解作者周臣这个人。周臣是苏州吴县人,生活在太湖之滨,是“吴门四家”唐伯虎、仇英两位画家的老师,故虽以院体(画)为本,但也有文人画的超然飘逸气息。这种解读的铺垫,一方面打通了《北溟图》物象的构图虚实与技法的娴熟有余,另一方面又凿通了《北溟图》与《逍遥游》内在精神的统一。《北溟图》对《逍遥游》的解读,吴为山老师结合周臣、庄子对《北溟图》的解读,因有“知人论世”的理论根基,故解读出的画味,虽有缥缈的恍惚,但沉稳细腻的线条,令人感受到脚踏大地的蹈实。
《浪图》是南宋马兴祖的画作。对《浪图》的解读,吴为山老师也遵循了“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称理解《浪图》这幅画,首先要了解作者马兴祖的出身。了解了马兴祖的出身,你才会对《浪图》这幅画有更深的了解。马兴祖,山西永济人,出生在黄河之滨,其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烂熟于心,成为他艺术生命当中的永恒记忆。嗣后,马兴祖来到临安(杭州),对钱塘江一字潮有了体验。因此,水的不同形态,或浪或潮,其形成的景观,因生活足迹的刻痕,自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马兴祖作为院体画家,是绍兴年代的待诏。对水——或黄河之水,或长江之水,或钱塘江之水——的艺术呈现,积淀了家族的传承。凝固的《浪图》画,凝固的是生活体验,凝固的是传承的历史。《浪图》画的水的形态,是选取的媒介,呈现的是创作主体生命的内在律动。在“知人论世”解读的崇尚下,作画主体的家庭履历、时代职业、生活体验,皆成了画意生成的主要元素。对谈的是画,相交的是心,放飞的是文化创造。
无论是传世的文学经典,还是传世的经典名画,其价值在于与当代人的相遇中,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能够在古今视界的融合中,得到有效的阐发。《观潮》音乐的演绎,也极为有力地佐证了“知人论世”在解读大家庭中的重要地位。青年水乐演奏家王贝贝,以水为乐,用不同寻常的乐器展现了不同的水声,水管带出的水鸣,像鲤鱼吐泡、麻绳击打水面的飞溅等。其现场直播,阐释了光怪陆离的“水乐”理念。这些直播的实况,类似“知人”,拨开了受众初看时的一脸茫然,洞然明了音乐人的创作初衷,也为回忆《钱塘观潮图》时,因“知人”的自觉融入,再度展开的潮声想象,提供了来自水乐的绝美搭配。
高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