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也都爱自己的家乡。
我的家乡沁源县位于长治市西北方向,是古代“五岳五镇”之中镇太岳之主脉县份,是一个被绿色环绕的山区小县,是闻名遐迩的“油松之乡”“褐马鸡之乡”“山西主焦煤基地县”“全国重点产煤县”,也是山西第二大河流沁河的发源地。
多少年来,“偏僻”“贫穷”“落后”让许多人千方百计思谋着走出这个地方,到山外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远方寻找心中的梦想。我年轻时也曾经有过外出念头,只不过没有条件搁浅了。可是,当我后来外出求学、出差,发现人们得知面前是个沁源人时,动辄流露出一种莫名的亲切。“那是个好地方”“那里的人很好”“抗战时没有出过一个汉奸”,是我外出听到过外人对沁源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开始倒没觉得什么,认为不过是外人客套而已,后来走得多了,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才发现我的家乡真是美不胜收、引人注目。
工作缘由,曾经接待过不少外地客人。他们一踏上沁源这方土地,顿时惊奇无比,“山西也有这么好的地方?”“北方也有这样的世外桃源?”“你们这个地方人真厚道!”他们喜欢沁源绿色的山,喜欢沁源清澈的水,更喜欢沁源纯朴的人。是啊!境内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郁郁葱葱天然氧吧;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曲折蜿蜒纵横南北;有煤、铁、铝、矶土等18种矿产,资源众多储量丰富;野生植物种类有百余科965种,中药材资源653种,质量道地分布广泛;有近400种鸟类,其中褐马鸡、黑鹳、金雕、金钱豹、原麝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那些年人们常说“环境好不好,只有鸟知道”。可不,良禽择木而栖嘛。
春日山花盛开清香氤氲,夏季青山含黛避暑胜地,秋季层林尽染果实飘香,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林海莽莽,山泉汩汩,这在当今全国,恐怕也是屈指可数。
难怪客人如此陶醉于沁源山水,就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土包子从外地归来也是眼前一亮。那蔚蓝的天,那清凌的水,那清清爽爽的空气,那绿油油的田地,那炊烟袅袅的村舍,不正是自己心底的“诗和远方”吗?其实,不止我有这种感觉,许多归来游子也都深有同感。每当他们回到家乡,即使离开并没有多久,也会邀朋约友驱车到山里、到乡下去转转,到绿色天地里去酣畅淋漓地过把思乡之瘾。
哦,对了,沁源还是一个千年古县,早在汉刘邦元年就建立县治,晋文公火烧绵山故事就在这里。
抗日战争时期,在沁源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驻扎过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和附近13个县的党组织,养育过8万军民。令人自豪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沁源军民以铮铮铁骨昂扬斗志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组织群众躲入深山老林,把敌人围困在几个据点内,断其粮草、绝其水源、日袭夜扰,终于使鬼子无计可施放弃建立“山区剿共实验区”的罪恶阴谋。在长达两年半时间里,没有出过一个维持会,没有出现一个汉奸,创造了“沁源围困战”这一世界反法西斯的光辉战例。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曾经发表陆定一同志起草、毛泽东主席亲自执笔改定的《向沁源军民致敬》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沁源紧紧抓住“绿色”这一特色,在守护绿色资源同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使山区面貌日新月异。原本只有南北一条街、面积只有大约2平方公里的一座偏僻山城,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如今,公路宽了,高速通了,交通四通八达;高楼多了,街巷增了,县城扩容十倍;乡村美了,农民富了,城乡差别小了;天蓝地绿,水清气新,生态更好了;公园多了,垃圾没了,环境更美了。一条流淌县境南北的沁河两岸,治理成一座绿草如毡、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植物公园,成为日日游人如织轻歌曼舞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
绿色之底,红色之魂;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让这座古老山城成为“人民喜爱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旅人踏上这座英雄之城观光度假,也让不少的游子重新审视家乡回到这方绿色家园二次创业。
邓焕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