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云散,碧空如洗。阳光穿透儒林望园葫芦架,轻轻洒下斑驳光影。我踏入葫芦架下那幽径,心中自然泛起“采菊东篱,悠见南山”的淡泊恬淡,灵魂仿佛穿越了时空,重回那个蝉鸣声声、童趣满满的纯真岁月。
小时候我家,虽朴素无华,却处处洋溢着“茅檐低小,溪上草青”的温馨。葫芦与丝瓜的藤蔓,用绿意为小院织就了一袭生机勃勃的翠衣。夏去秋来,葫芦架下,家人围坐一起,听爸爸讲述往昔,听妈妈细语家常,还有那蝉鸣蛙叫声声盈耳……
小小葫芦,是我童年的欢乐印记,也是我味蕾上的甜蜜记忆。妈妈的那双巧手,仿佛拥有魔法,将葫芦变化成餐桌上的道道佳肴。葫芦丝面,清新甘甜,雅如出水芙蓉;葫芦水饺,馅香四溢,堪比珍馐美味;葫芦丸子汤,暖身更暖心,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忆及老家老宅的老葫芦瓢,瓢身光润如玉,手柄光滑如丝,仿佛蕴含着生命的温度。它不仅是运送井水的清凉使者,更是我们生活的见证者,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葫芦酒壶封存了爸爸的壮志豪情,恰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葫芦水壶则装满了我求学路上的梦想与家人的期盼,恰似孟郊笔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细腻温情。
岁月流转,葫芦于我,早已超脱于实用与美味之外,化身为文化的图腾、精神的家园。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民间智慧,到象征“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再到古典文学中的神秘法宝,葫芦文化如涓涓细流,悄然无声地滋养着我的心田。
正当我沉醉于葫芦文化的深邃与美妙时,一阵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儒林望园的主人,正以烙铁为笔,在这小小葫芦之上细细勾勒,烙出“平安顺利,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之前的一场国际茶日的盛会上,我也曾有幸目睹葫芦烙画成为国际交流的使者,它们以艺术为纽带,跨越国界、沟通心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谐共融的独特魅力。
“岁月悠悠,葫芦成诗。”站在这片葫芦架下,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之中。时间是最温柔的画家,记忆则是最浓烈的色彩。每一片葫芦叶的轻轻摇曳,都是生命故事的低吟浅唱;每一个葫芦的优雅曲线,都是生命韵律的轻盈舞步。在这片葫芦架下,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熊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