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庄稼里的乡愁

  初夏到来的时候,我开始在自家菜地育水稻秧苗。等收完麦子,就该插秧了。
  自小与土地为伍,我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尽管离开乡村已经久远,但父母的家园里存着一块地,所以每逢周末,总要回老家去拾掇的——除了二亩八分耕地,还有二分菜园。而在夏秋忙季,便利用休假去帮父母。他们年龄大了,这些地基本上是靠我来打理的。
  育苗是个精细的活儿,需要花费些心思和工夫,但这活计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我先是深翻了一遍,用铁耙把土块荡碎耧平,拣去那些遗落在泥土里的碎石瓦片及杂草,然后打上结实的畦埂,之后灌满水。为了浇地方便,我和菜地的四邻合伙打了一口水井。用铁耙用劲搅拌泥水,在泥土表面形成厚厚的泥浆,这样水不会渗漏。再将四边的泥土统统铲到地中间,形成一个四边水沟围绕、中间平整光滑的畦板,之后在畦板上撒上柴草的灰烬。如此做法是为了将来拔秧苗时易拔且泥少。接着把已经泡好且发芽的优质稻种均匀地撒在畦板上,再将混合的沙土灰烬浮撒到稻种上。沙土灰烬不宜太厚,否则稻种长不出;但也不能太薄,太薄秧苗易倒。摆弄这块仅仅只有10平方米的育秧板,用了我整整一天时间,本来就不白的脸晒得更加黝黑。但看着自己的“杰作”,却也生出一种成就感。
  之后,稻种破土而出,借着灿烂的阳光与和煦的柔风,秧苗旺盛地生长起来。
  一股强烈的西南风如期而至,芒种就到了,麦子似乎一夜之间熟透,黄灿灿的麦浪随风摇曳,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辉——那是从去年秋天至今年春夏我辛勤劳作的成果。时下都是机械作业,村里的收割专业户把收割机开过来,二亩八分地的麦子不到半个小时就收割完毕,麦粒直接装进麻袋,然后再晾晒就行了。我想起小时候用镰刀割麦子的情景,毒烈的太阳炙烤着尚嫩且白皙的皮肤,麦芒扎得手臂火辣辣的疼,汗水一遍遍地从头皮流到脸上,湿透了衣衫。还要将一捆一捆麦子拉到麦场,晒上它两天,等队里的脱粒机来到我家的时候,才能捞着脱粒。我感叹着农业机械化的益处,省事且不用受罪。但让我不满意的是,收割机收割的麦子,麦茬太高。另外,那些被收割机吐出的麦穰,还需要慢慢地捆绑。
  麦收之后,接着便开始夏种。我与父亲商量,将这二亩八分地种植两种作物,一半栽水稻、一半种玉米。发小玉庆用了1个小时就将这块地耕耙完毕,我只需把那些麦茬收拾起来就行了,但这也要花些工夫。好在天公作美,刚刚耕耙完土地,一场及时的透地雨下得酣畅淋漓,这为我点种玉米省了不少力,我和父亲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玉米的点种。然后集中精力开始我的水稻插秧计划。打上高高的结实的田埂,形成了几块方方正正的稻田。然后漫水大灌,让土地吃透,用耙搅和着稻方,让那些泥水形成泥浆防漏。之后,便从秧板田里拔出那些青壮的秧苗,插秧机几个来回,一亩半稻田就结束了插秧。想起原来靠手工插秧,累得腰酸背疼。
  每次周末回老家,我总要到那块地里转转,看着它们茁壮地成长,心里不时地涌出一股股热流,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知道,当深秋来临的时候,我将收获黄澄澄的稻浪。
  田园生活虽然累,但也融进了些许乐趣。常常想,土地馈赠予我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浓浓的乡愁。

朱卫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9期

  • 第2024-08-18期

  • 第2024-08-17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