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和今人一样,喜欢在入伏后吹着晚风,抬头仰望北斗星。由于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据传主管文运,古代士子中状元时便称“一举夺魁”。而每年的七夕是魁星的生日,因此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都会在七夕这天晚上祭拜魁星,以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读书人身无长物,唯有诗书润身。七夕是我国岁时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晒书则是节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入伏后天干物燥,七夕这天天门洞开,古人认为这一日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能把书籍和衣物晒透,文人士子们便纷纷将藏书搬出来,摊在阳光下曝晒,以达到驱虫的目的。西周时期的历史典籍《穆天子传》中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寔在其所著《四民月令》中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我国从汉代起,就有了七夕曝书的习俗,魏晋时期,七夕晒书已相沿成风。而明代陶宗仪“曝书偶忘今朝是,乞巧欣逢此夕临”(《七夕次万山韵》)、清代乾隆皇帝“正当复七日……曦朗曝书宜”(《喜晴·是日七夕》)的诗句,则是对七夕晒书的真实感受和写照。
毫无疑问,晒书本身是极其环保的护书方式,尤其是南方地区,长达数月的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对书籍或多或少有一些破坏,对于嗜书如命的读书人来讲,书籍发黄霉烂甚至脱墨长虫,简直是“灭顶之灾”。北宋时期,晒书更是发展为官德辅书会这样的文人集会,其时国子监作为官方的教育机构,每年七夕前后会晒晾书籍,以祛除潮气、防霉防蠹,从而有效地保护藏书。在官方的推波助澜之下,七夕晒书这一习俗更加流行,很多读书人甚至借七夕晒书来展示自己的学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则趣事:西晋时期,七月初七这天当地群众有晒衣的风俗,各种皮裘锦被琳琅满目置于阳光之下,唯有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郝隆跑到太阳底下直挺挺地躺着,敞开衣襟晒肚皮,众人不解问他作何,郝隆大咧咧地说:“我在晒书!”原来,家境清贫的郝隆饱读诗书却无衣可晒,自诩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别人曝晒衣物时,他却用“晒书”的方式来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你们晒衣裳,那我就晒肚皮。“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看不惯有钱人家攀比晾晒衣物的低俗把戏,于是找来一根竹竿,在自家庭院中漫不经心地挑起一块破布短裤,在风中猎猎招展,读书人的狂傲与清高袒露无遗。
倘若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历代典籍均有晒书的记载,晋·王隐《晋书》:“时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唐·杜牧《西山草堂》:“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宋·李处全《贺新郎·再和》:“笑曝腹,书生风度。河鼓天孙非世俗,纵惊云,急雨休轻诉。”清·孙枝蔚《七夕忆内》:“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这些文字均反映了七夕晒书这一习俗。古人对于晒书的喜爱,还可以从“曝书山”中得以证见。据山东《新泰县志》载:“山在县北,邑之镇山也。危岩怪石,形势苍古。相传异人曝书于上,遗迹尚存。”山下韩家庄有一位读书人学识渊博,却屡试不第,后隐居山中立志苦读、不复出世,一天因书籍被雨淋湿,遂将之放在山顶石板上晾晒,为人所见,感其精神,遂将此山名为“曝书山”。
清代藏书家孙庆增认为“曝书须在伏天,秋初亦可”,著名的宋代曝书会就在每年的秋初举行。晚唐诗人李洞有诗:“新秋日后晒书天,白日当松影却圆。”李洞认为秋季是晒书的最好时节。清末民初的藏书家叶德辉在《观古堂藏书十约·收藏》中明确指出:“古人以七夕曝书,其法亦未尽善。南方七月正值炎熏,烈日曝书,一嫌过于枯燥,一恐暴雨时至,猝不及防。且朝曝夕收,其热隔宿不退,若竟收放橱内,书热力不消,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也。”可见古代藏书家对于七夕晒书这一习俗,存在着一定争议。
1938年1月,张恨水携妻儿逃亡到重庆,担任《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为躲避日机轰炸,“抗战文协”在偏僻的巴南区南泉桃子沟稀稀疏疏地搭建了一些简陋的茅草房,供流亡到重庆的文化名流栖身。张恨水一家在此度过了漫长的八年山居岁月,因风雨侵蚀、草稀屋漏,常常“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久而久之,一遇阴云密布、山雨欲来之际,张恨水一家人只得预先把盆盆罐罐放置到屋漏之处,未雨绸缪等待漏雨,所以先生戏称此为“待漏斋”。在“待漏斋”,张恨水写出了《八十一梦》《秦淮世家》《大江东去》等九部长篇小说,其中部分小说在《新民报》连载后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当七夕这天风收雨住,张恨水走出“待漏斋”,轻轻地将家中的藏书一本本摊开在阳光底下,其时天高气爽微风不燥,温暖的阳光扑了他一头一脸。我想,先生的内心在这一刻,一定是满怀欣喜的吧?
在农历的诸多节日中,七夕晒书无疑是文化人心中最别致、最有文化的那一个。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书橱中的书籍早已蒙了一层薄尘,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晒书”一词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曝晒”之意了,而成为了网络上常见的“嘚瑟显摆”。人们习惯了在微信、抖音、脸书上晒美食晒旅行晒感情甚至频频晒娃,比起那些晒名车晒豪宅晒隐私的行为,“七夕晒书”的癖好至少说明,我们内心仍保留着对书本的一份渴慕和敬畏。无论我们身处任何时代,书籍永远是引领我们认知世界的窗口,唯有阅读,能够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能让我们寂寞的灵魂闪闪发光。
陈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