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写方山的山,就绕不开北武当;你要写方山的人,就绕不开于成龙;你要写于成龙,就绕不开“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因为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真正了解到“天下廉吏第一”跌宕起伏的一生。
阳光明媚的午后,一场不期而遇的风,将我们送到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与廉政精神的深入探索。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是依托于成龙故居打造的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全国首家完成文化定位的廉政文化主题园,是于成龙耕读、生活45年的桑梓之地,也是于成龙廉洁文化研究、弘扬的滥觞之地。
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中,梯形的结构布局设计巧妙,宛如迷宫般引人入胜,通过图片、文献、文物、塑像、肖像和三维、大数据等形式,向我们详细展示了于成龙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以及我国历朝历代的廉政制度、诸子百家的廉政思想。眼前这一幅幅泛黄的老旧图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历史遗物,让置身其中的我,仿佛穿越历史的浩瀚烟尘,见证了于成龙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那间摆放着七八张课桌的学堂里,我仿佛看到于成龙端坐于课桌前,手捧诗卷,全神贯注朗读李白那首“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的诗歌,他声音洪亮而宽广、表情庄严而肃穆,在那个兵荒马乱、灾荒不断的动荡年代,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攻读儒家经史,为他后来形成心地善良、勤俭质朴的品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于成龙的人生轨迹显得格外清新脱俗,他既没有修建豪华的园林别院,也未留下丰厚的家财,而是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之中。在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地,从七品知县做到封疆大吏,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他一世为民、两袖清风,到死都没有修建老家的私宅,几眼破窑成为我们唯一能寻觅他足迹的地方;然而,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清廉俭朴的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愤世嫉俗,更非邀功博名,而皆出自于其至诚本性。
如今我们看到的于成龙故居,是修缮后的样貌,它还原了于成龙出仕前45年的耕读生活场所;而诞生于成龙的窑洞,早因年久失修全部坍塌,近年来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出一间,窑内摆放着一张大床和一些简单的家具,与于成龙勤俭质朴的一生非常契合。
于成龙去世后,家中四壁萧然,唯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百姓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无不垂泪啼泣,哀叹世间又少了一位为民做事的好官。
穿过悬挂有“廉之韵”牌匾的文化园门,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过街楼,也是当年通往北武当山的官道,于成龙就是从这条路走向仕途的。过街楼东西相通、北通南不通,所以又叫“三眼洞”,透过此洞,便可窥见一棵参天古树,它枝干粗劲、旁逸斜出,如同一把撑开的巨伞,挺立在落日的余晖中,默默吸纳着天地正气。园区负责人高林清说,这棵树属于卫矛科,为木质藤本、乔木或灌木,根、茎、枝、叶都可入药,是一种不多见的花树,据专家考证,它应有10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棵树龄达千年的卫矛科树木。走近看,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一大一小、一粗一细两棵树,它们相拥而生、紧紧依偎,当地老百姓就把此一大一小两棵古树看作是于成龙和他孙子于准的化身,表达了他们对于成龙的敬意和赞美。高林清说,这种树通常最高只能长到1.5米,且很难成材;但眼前这棵古树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它高大粗壮、孤独坚韧,千百年来无论风吹雨淋、严寒酷暑,它始终不卑不亢地傲然而立。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他的童年、少年时光的,他曾对着这株老树发下“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宏愿,此后便远赴千里之外的罗城,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仕途生涯。这棵千年古树,见证了于成龙的成长,也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成为于成龙卓异不腐形象的象征。
百姓如敬仰于成龙般敬仰这棵古树,他们将自己的愿望写在祈福带上,挂于枝杈,用最古老、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祈福平安。古树历经千百年的光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坚持着不腐的形体,守护着一代代的黎民百姓。
在这个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时刻,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是一段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正如那棵千年古树,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侵蚀,依然坚韧不拔、生机勃勃。它象征着廉洁正直的力量,提醒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应秉持清廉自守的品格、坚守公正诚信的原则。
冬日的黄昏将古树裸露的枝丫映射在苍茫大地上,似一幅线条优美的素描画,令人惊叹。当我回望这棵千年古树时,仿佛看到于成龙高大的身影正立于树下与妻儿依依惜别,这一别,他便成为被后人称颂的“天下第一廉吏”。
安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