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践悟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郑睿敏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民至上的原则,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乡村生态面貌的改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千万工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基层农村的生动实践,强调在生态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环境整治不仅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必要措施,更是提升乡村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一是生态理念的内化与实践。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使生态保护成为村民的自发行为。同时,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共享成果的积极氛围。二是基础设施的系统升级。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环境的整洁度和居住舒适度。三是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制定明确的环境整治规划,设定清晰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确保整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通过公众监督,提高环境整治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四是文明风尚的培育。通过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推动乡村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文明进步。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乡村经营模式创新上,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入现代经营理念,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规划。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必须创新经营模式。一是精品示范村的打造。通过专业团队的精心规划和设计,创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精品示范村,以此作为乡村经营创新的标杆和动力源。通过发展生态康养项目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多元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元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的同步增长。三是文旅品牌的塑造与推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精心塑造和广泛推广乡村文旅品牌,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文化活动为媒介,充分展现乡村的多元地域特色,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增强乡村的综合吸引力。四是区域合作与市场拓展。充分利用区域合作的机遇,将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参与农产品展销等大型活动,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消费者的认可度和购买意愿。
  坚持科教兴农,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育一支能够适应“三农”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通过发挥“原乡人”的优势、汇聚“归乡人”的力量、挖掘“新乡人”的潜力,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抓好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组织外出交流学习。组织人员前往示范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汲取先进的实践经验,提升本地人才的专业技能。通过参与现场教学、深入研讨和互动交流,促进思想解放和视野拓展,增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理解。二是加强数字化技术培训。重视对乡村居民进行数字化技能的培训,简化应用软件的操作流程,提升乡村干部和村民的信息化素养,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通过解决户籍、医疗、教育等关键政策问题,提高待遇水平。同时,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留住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四是推动产学研结合。强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促进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一要统筹资源与改善民生。通过能源和资源的整合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的双重增长。二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中,要以农民为中心,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财富,确保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三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四要优化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优化基层治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8期

  • 第2024-09-07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