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走马观花说济南

  清晨的风为济南细细梳妆,日光的升腾让城市变得空蒙起来。几棵古树站着环抱园子,兀自蓬勃葱茏;石头不规则又不失章法地往上堆砌,成为亭台的基础;满园的修竹摇曳,仿佛从瓦片中抽出的无数秀发。小径蜿蜒,潺潺的溪流边,传来游客的嬉闹声,蝉噪、蛙鸣,各类虫儿的吟唱热烈。
  这是济南的历下区,正冷静地诠释济南山水的诗意时光,我被席卷而来的绿氧迷醉。泉水流淌,鸟儿在高于我的头顶处跳跃,一群蜂蝶在低处的蔷薇丛中悠闲地消遣时光。宁静,是这里最真的底色、最美的留白。
  在花树交错、风景如画、游人熙攘的趵突泉,不时“邂逅”“漱玉泉”边走过的人们,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一次次的出神与回味里,会不断感念李清照的才情,感念她用细腻的笔记录下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个影像。
  我们徜徉于世间万物之中,以热情迎接山水,的确,也只有热情,才足以领略这方山水的无尽韵味。穿过青石的小廊,钻进缄默的石洞,忽觉千万尘色不如刹那空明。有泉滴从岩缝落在我的眉间,化净水入眼,让我窥见的不再是故我。原来一路行走间的寻寻觅觅,回眸已找不到来时履迹,抑或人生,流水旋转般地轮回着。也许没有几人能够体会到我心中一瞬间的暖意,但我很愿意被收留于这种中国画的笔墨里。
  济南的泉水之多,又流向何处呢?流向大明湖,大明湖就是“海纳百泉”而形成的。湖里有水的呼吸,湖里有济南的影像,湖里有济南人的喜怒哀乐、千秋文章。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年夏末秋初,赏荷时节,乾隆皇帝又游大明湖。他乔装打扮,微服私游,当行至大明湖东北角时,忽闻悠扬悦耳的古琴之声传出,循声寻至,见一女子姿容秀丽,柳眉凤眼、樱口朱唇,正在抚琴,乾隆皇帝与之攀谈,感觉该女子谈吐高雅、知书识礼,两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相见恨晚,遂成知己。这女子名夏雨荷,是湖畔一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乾隆皇帝也在湖畔暂住,他们吟诗作画、抚琴弈棋、荡舟游湖、赏荷观雨,慢慢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乾隆回了京城,此后二人再无相见。
  如果说夏雨荷与大明湖是一段浪漫传说,那么,老舍与大明湖则是一种深刻而真实的情感纽带。一个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无形的,很多时候是不知不觉的。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了他的散文里。大明湖南岸建有老舍纪念馆,就在这个院子里,老舍先生早些时候曾住在这里。老舍与济南的这段奇妙缘分,仿佛是一种默契的约定、是宿命也是福气,他在这里收获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爱情、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他的笔下,济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道风景、每一份情感,都被赋予了生命,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山东则是礼仪之乡,这是山东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初到济南时,结识了一位定居济南两年的石家庄人,他问:“来了济南没人称呼你‘老师’吗?”我并没有太过惊异,毕竟人们经常根据对方的外貌、气质或言行来赋予其某种称谓,或许在他眼中,我的某种气质让他觉得我像是一位老师。然而,紧接着,他的话让我对自己的肤浅瞬间打脸。他告诉我,当他第一次来到济南时,经常被称呼为“老师”,这让他感到有些不自在,时间长了慢慢发现,在济南,无论是与陌生人还是熟人交流,称呼对方为“老师”是一种尊重和亲近的表达。老辈人传下来的这些规矩果然有门道。那么,老辈人的规矩又是从何而来?
  我猜测,应该是从孔子来的吧。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怀揣对礼乐大同治世景象的期冀,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超凡入圣而成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来源,是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密码,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一个民族在两千多年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孔子的经历让我感慨,生如逆旅,也许重要的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的精彩,只有不朽的灵魂方能从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
  东行之前,所有关于齐鲁的印象都是网络与文字的结合,以及凭空的臆想。五天的行程,上万里路,行色匆匆,使我豁然,了解中国古代的精神主脉,山东的话题实在太多,几乎停留在任何一处,稍稍打量都能找得出值得长期钻研的理由。当夕阳与云与晴空,连带着那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向我倾泻而来,那是传统与现代、古老的文明与新时代的智慧相互交融、碰撞的风起云涌,恰似黄昏,沉淀、吸纳了一天的日光变换,正是在吞吐、呈现最为丰富的色彩的时刻。

李娟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8期

  • 第2024-09-07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