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骏虎的新书《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山西时空、走遍山西大地、读懂山西人文历史,赓续三晋文脉、讲述山西文明的厚重好书。这本书站在全国看山西,回溯历史看山西,满怀家国之情看山西,体现了作家广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深刻的创见与浓厚的家乡情结,以创新思维、开放观念为山西转型发展走文旅产业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考。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3年前李骏虎挂职四川省广电局副局长,回到太原后,跳出山西看山西,以“天府之国”作为参照系书写“表里山河”的故土,于是有了这部在比较中思考转型发展之路的著作。全书共7个部分,从“文明叶脉”到“梦回天府”,仿佛是由一条丝绦串在一起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明珠。这一颗颗明珠里包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片片真挚的感情,这正是作家在这本书里带着我们遨游、讲给我们听的文明叶脉。
在《黄河文明与三晋文化》一章中,讲了一个故事:“母亲的乳汁”,说的是作家张贤亮在宁夏银川镇北堡建立的西北影城,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为特色,主要景点有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在这里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等经典电影,成了众多游人的“打卡”地。张贤亮让人把黄河水灌进一个个透明的小玻璃瓶里,连同水里的泥沙一起密封起来,系上鲜红小巧的中国结,命名为“母亲的乳汁”。产品一经面世,人们争相购买收藏。李骏虎感慨:“一小瓶黄河水,承载的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所谓文创产品,就是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性提升而产生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还有什么样的提升和附加值能大过‘母亲的乳汁’的概念呢?”李骏虎赞赏的是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眼光,别人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在《黄河文明与三晋文化》一章还讲了一个发现:“最早的‘中国’”。作家从考古佐证、先秦典籍和原始农业等方面论证,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就是最早的“中国”。这里有人类文明中最早的民主标志——华表(诽谤木);这里有“小康”一词的溯源——尧都平阳东北五里外的康庄老翁所作《击壤歌》的大道,是“康庄大道”的由来。从“康庄大道”到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梦想和美好夙愿。作家的这一论述是何等的缜密、精准,充满了文化自信。
在《黄河文明与三晋文化》一章最后讲了一个命题:讲好黄河故事。作家如数家珍地列举山西沿黄河的禹门口、乾坤湾、老牛湾、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五老峰、壶口瀑布、碛口古镇,以及红军东征的革命遗址、八路军总部旧址等等,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山西沿黄河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地140余处,每一处都有打造精品景区的独特优势”,而遗憾的是我省黄河沿线景区(点)只开发了50余处,且分布极不均衡。李骏虎从我省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出发,从产业层面、宣传层面、研究层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体现了一位作家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作家引《周易·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说的是:晋寓意着进步、发展,如日出东方,昂扬向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正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前行”。作家以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对家乡深沉的热爱,对山西大步前行充满了希望。
他同样以浓烈的感情描写了具有2500年历史的“锦绣龙城”。李骏虎出川返晋后不久,写了一篇《太原不太远》的散文,发表在2021年9月17日《光明日报》上,字字珠玑,段段出彩,确实是一篇写太原的难得好文章。从悠久历史到新时代的变化,从自然生态到人文景观,写了太原的根基、精髓和魂魄,点出了太原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李骏虎在四川工作期间,对那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宣传语艳羡不已,赞叹它对城市生活气质的精准描述,一直想给山西省会城市太原琢磨出一条好听好记的宣传语。作家离蜀返晋,回到太原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促成了“太原不太远”这句宣传语的诞生,他的愿望实现了。
从成都回到太原,李骏虎在对比中重新认识、审视他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太原。今昔对比,太原由过去的煤灰遍地、粉尘弥漫到今天的蓝天白云、花木葱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对比,“天府之国”的成都夏天潮热、冬天湿冷,而“龙兴之地,九都太原”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是个适宜人居的好地方。李骏虎关注太原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建在晋阳古县城遗址上的太原古县城,太原汾河景区的绿色观景长廊。如今的太原舒适、宜居、交通便捷,作家认为,新时代的太原人生活在自然、人文、城市和谐的人居环境之中,太原有着一派锦绣的盛世景象。这一切都彰显了太原作为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太原空间上动车、飞机连线全国各大城市,时间上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作家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脱口而出:“太原不太远!”为山西文旅融合发展,为省城太原想出了一个好听好记的宣传语。
李骏虎在《百纳汾水,文明叶脉》一章中这样描写我们的母亲河——汾河:山西地形如同一片桐叶,“汾河是主叶脉,百条支流漫延省境,叶脉水丰而吐绿,叶脉水枯而叶黄。数千年来,三晋文化随汾水注入黄河,汇人中华民族的永续血脉。”作家用诗一般的语言咏唱汾河:“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浑然一体、滚滚向前的浩荡汾水。汾者,大也,然而汾河不仅仅是水量丰沛,风光旖旎,她对华北大地和繁衍生息于其上各族人民有上善之德,承载着上古以来中华历朝历代的功过得失,在航运、水利、农业、生态诸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深远作用和历史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汾河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承载着中华文化古老而优良的传统。百条支流就有百条传说,每一眼泉水都有动人的故事。”“经过从源头治理,全流域治理,百条支流和供水泉源都重新焕发了活力,汾河重现水草丰美、水质清冽,成为华北的‘水塔’,逐渐恢复黄河的第二大支流的功能,把清凌凌的汾水注入黄河,让黄河的泥沙减少、清波荡漾,呈现出河清海晏的盛世美景。”
作家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三晋,写了龙城,写了汾河,山西的人文历史、名胜古迹、山水林木在书中熠熠生辉,流光溢彩。正因为热爱,作家的思考更难能可贵,称得上是助推山西转型发展的思辨华章。
韩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