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是齐白石先生的弟子,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他的代表作《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代表作,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
近读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可染谈艺术:山水画的意境》一书,是大师生前关于艺术理论与创作经验的文集,涉及绘画的基本功、艺术鉴赏、人生修养等多个主题,充分展现出作者丰富的艺术世界和高贵的艺术精神。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是根据李可染讲课、访谈整理而成,因而篇篇言之有物,娓娓道来,俨然是一位老者与读者谈心交心,其诲人不倦的态度,让人在受益匪浅的同时心生深深的感动。
归纳起来,在该书中,李可染主要为我们传授了这样一些艺术秘籍。
首先是要善于学习。李可染主张,书画家学习的面越宽越好。他形象比喻,一棵树要成长,只有根须吸收面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吸收面过窄,像棵豆芽菜,细长细长的,怎能长大。学习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搞形而上学,不加分析辨别,一定要做到去粗取精、去芜存菁,凡是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都要。中国画艺术在世界上很有特色,历史悠久,独树一帜,一千多年前,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卓越的绘画理论,到现在看来还是正确有益的,需要很好地研究学习。西洋画造型准确,明暗、光感的分析,色彩的运用都是很好的,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的艺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世界观、艺术观就一定要阔达宏大,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要下一番研究功夫,好的,有用的都要吸收,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善于学习还包括善于向高手学习,甚至也可以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学习最大的障碍是骄傲自满,一个人骄傲自满是最无知、最浅薄的表现。李可染把山水画的学习概括为三点:一要学习传统,广泛吸收中外艺术长处;二要到生活中去、到祖国的壮丽山河中去写生;三是集中生活资料,进行创作。三者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需循序渐进,相辅相成,逐步深化,切不可出现偏废。
其次是要苦练基本功。李可染通过对近现代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成长道路的分析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成就虽各有不同,成就的条件也非止一端,但内中却有共同不可缺少的一条,就是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艺术的表现力,没有一个不是在继承传统的艺术实践中苦学苦练的。他在多个场合都曾举例说,胡琴圣手孙佐臣早年练功时,数九寒天把两只手插进雪堆里,等到冻得僵硬麻木,才拿出胡琴来练,不到手指灵活、手心出汗不肯收功。由于苦练,他的左手食指尖上形成一条深可到骨的弦沟。大画家齐白石早年在农村做木匠时,夜间燃点松柴做灯,用账簿纸作画,一部残破的《芥子园画谱》就摹写到数十遍之多。到90岁后,每天还至少画五幅画,多时八九幅,95岁后经常神志不清,有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了,仍然不断作画。他的闲章“不教一日闲过”“天道酬勤”“精于勤”“痴思长绳系日”,都是他孜孜以求刻苦用功的真实写照。李可染把基本功训练比作树的根、建筑的基,根不深难以成为参天大树,基不固不能盖数十层高的楼。基本功的训练需要结合创作实践终身不息地逐步加以磨炼提高,用李可染的话说就是“做一辈子基本功”“天天做总结”。
第三是要走正确的创作道路。李可染认为,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现实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他说,一个画家要坚持现实主义正确道路,就要认真学两本书:一本是大自然和社会,它包罗万象、无穷无尽,上至天文、下自地理。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门学问,深钻进去,都可以成为一门学问、一个专家。一本是传统这本书,包括历史、古今中外一切间接的经验。我们接受传统,必须把中国传统放在第一位,外来传统放在第二位,民族传统是继承问题,外来的文化只能作为营养来吸收,目的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李可染认为生活比传统更为重要,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也是艺术的原料和起点。传统要发展,必须拿到生活中去考验;传统要变革,要到生活中去发现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认真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第四是要追求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李可染认为这一点是中国艺术了不起的成就。人品不好,画必然不好。一个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讨好、欺骗。要把德放在第一位,没有一个沽名钓誉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荣誉。他说:“持正者胜,容邪者殆。天下学问,为知谦虚、走正道而强毅者得之,机巧人不可得也。”
在该书中,李可染还就山水画的笔法、意境及其特点等做了独到的阐释,读之使人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希望李可染大师的这些真传能被更多的人所看到、学到,涌现出更多无愧于新时代、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马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