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焦石岭纯属偶然,似乎是一种说不清的缘分在引导。
立秋后,天气渐凉,我开车去秦王山访古。秦王山是姑射山的一段,姑射山在吕梁山南段。车过龙祠后顺路弯进山中,刚开始路还平缓,拐过几道弯后坡度便加大了。车速不得一减再减,已经减得够慢了,可是还得再减,眼前是个陡坡,那路如同从悬崖上垂挂下来,加足油门车才缓缓爬上坡端。此时却禁不住眼睛一亮,路边的一堵砖墙上出现了“焦石岭”几个大字。
就是这几个大字,吸引我改变了行程,驶离大道,拐进通向焦石岭的小路。焦石岭早就嵌印进了我的心中,哪想到会在这里不期而遇。焦石岭是个小山名,也是个小村名,记住这个名字是在爷爷的《古稀写真》一书中。清楚地记得,爷爷曾在这里上过将近两年高小。那时小学分为两个阶段,一至四年级为初级小学,简称初小;五六年级为高级小学,简称高小。爷爷上初小读书,正值日寇侵华时期,日寇强令各个学校使用他们的教材。我们村地处汾河西边,相对偏僻,学校就沿袭自家的课本进行教学。课本不能印,学生们就借高年级用过的,借不到就让识字的家长抄或者老师帮助抄。如此艰难学习,坚持到了初小毕业。
毕业后,面对一个更加艰难的问题。村里没有高小,再要上学必须去外村。当时有两个村的学校可供选择,一所是界峪村高小,另一所就是焦石岭高小。两所高小比较,界峪村高小最方便,离我们村不足10里路,而且都是平路。焦石岭高小则不然,离家25里,还有一半是山路。有一天,好几位家长和学生集聚在我家商量去哪里上学,原以为七嘴八舌,很难商定。哪知,大家很快确定舍近求远。原因只有一个,界峪村是日寇设立的高小,鬼子监管很严,不仅使用日本编印的教材,还要学日语。学校门口挂着一面日本旗,进出必须行礼。爷爷曾说,那时他们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却一口咬定,不去,打死也不去。大人们笑着说,谁说让你们去啦?不去就对了,不当亡国奴,长点志气,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就这样爷爷和同伴上了焦石岭高小。
爷爷在书中写道,焦石岭学校驻扎在龙王庙,北大殿神龛下做了一个教室,戏台做了一个教室。龙王庙当然供奉的是龙王,龙王能够行云布雨,焦石岭地处山区,十年九旱,民众建庙是为了天旱求雨,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想到特别年代,派上了特别用场。走进龙王庙里,看着重修后焕发光彩的龙王塑像,我忽然想到,龙王何止是行云布雨,在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难当头,平川摆不下一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课桌,龙王庇佑了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在自己的膝下发出琅琅书声。爷爷记得,每当朝阳升起,龙王庙里便响起他们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歌声,接着宣誓:炎黄子孙,尧舜传人,誓死不当亡国奴!抛头颅,洒热血,早把日寇赶出去!
置身大殿,回忆当年,我心情激动,躬身揖礼。
龙王庙是个居高临下的好地方,站在庙前东望,不只是一览众山小,而且一览众村小。遥远的小村、渐近的山头,层层叠叠匍匐在脚下。想想开车上山的艰难,想想13岁的爷爷每周上学步行攀爬何等不易。何况,爷爷到校还不是空手行走,还要背负米和面。“山中蔬菜少,吃饭多以面食为主。一个月至少吃45斤粮食,粗粮、细粮各半。所以,每周上学要背十几斤粮食。吃过午饭动身,直到天黑才能踏进校门。”这是爷爷书中的真实记录,可想而知在山径上行走是多么劳累。然而,立定志向心中就有了光芒。那光芒就是无穷的力量,可以融化艰难,让劳苦变成快乐。
别看我开车上山坡陡难走,可那时连这路也没有呀,爷爷他们上山的路在哪里?俯身探寻,终于在灌木丛中发现了蜿蜒崎岖的草蛇灰线。身边的老乡告诉我,那就是公路修成以前的千年小路。当即打定主意,改天再来,徒步爷爷走过的路,再来朝拜焦石岭龙王庙里的这所学校。
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