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幕。科普中国联合学习强国、微博、抖音、快手、知乎、腾讯新闻等多家平台开设#千万IP创科普#话题,发起优秀网络科普作品创作、征集和展示,目前,征集视频、图文、科普问答等总传播量已达19亿次。全国各地也积极推进“云上科普日”,通过直播、短视频、探馆、VR等方式,组织云讲堂、云看展、云发布等系列线上活动。网络科普缘何火热?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专家学者“触网”科普
开学季,新入学的忻州学生张舒婷分享了充实的暑期生活:在短视频平台关注不少“科普达人”,她最喜欢的是生物科普博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真正的雨花石长什么样、仙人掌的花蕊是否会动、珊瑚为什么会打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发现大自然中的细节。
“只有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才能产生共振,导致乒乓球的移动。这还告诉我们,只有价值观相同的人才会产生共鸣。”跟着物理科普博主“小斌说物理”,这个暑假,张舒婷还尝试了多个科学实验,用“意念”让矿泉水桶变扁、剥出一个光滑完整的鸡蛋、舞台烟雾……“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实验道具,在老师的手里却仿佛被‘施了仙术’。”
科普达人“小斌说物理”是运城中学教师高国斌,他表示,物理要有仪式感,自己动动手,每个物理原理都能用实验讲明白。2021年9月,他上传了第一条实验科普短视频“乒乓球能量从何而来”,点赞突破84万。目前,在抖音平台已收获160万粉丝,获赞近1200万。经常有家长私信他,为孩子学习支招。
“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海洋科普老顽童”汪品先院士、“肯德基爷爷”戴伟教授……近年来,视频类科普作品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不少专家、教师、学者化身“科普达人”,让高端深奥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抖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超过77.3亿人次在抖音为自然科学内容点赞;相关视频一年累计播放量超7239亿次;平均每天有19.83亿人次在抖音浏览科学知识,科学实验类短视频累计播放时长已近2.3亿小时。
用羽毛球拍讲正负电子对撞机,用扫把讲宇宙射线……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不刷题的吴姥姥”凭借活泼风趣的物理学实验,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合计积累粉丝超过900万,获赞超过3000万次。“我们和科学打一辈子交道了,有责任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吴於人说,做科普视频的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科学兴趣。
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周怡帆认为,在促进科学信息的传播方面,科普短视频具有精炼易懂、生动有趣、传播迅速、互动性强以及适应碎片化学习需求等优势。此外,纵观各平台上的科普短视频,有真人出镜解说的,有动画模拟的,有实验演示的……多样的风格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科学,丰富了科普内容的样态。
打造云上科普嘉年华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为了让高深的科学知识“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科普工作者积极触网,博物馆、科技馆等也纷纷加入科普大军,通过直播、短视频、VR等方式,打造云上科普嘉年华。
今年全国科普日特别推出“千万IP创科普”活动,学习强国与科普中国联合发起以“科普向‘新’力”为主题的网络科普联合行动,围绕前沿科技进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技术、生活百科、健康养生等主题,参与科普短视频投稿;科普中国联合今日头条邀请钟南山、陈君石等院士专家作为推荐官,设置#头条健康真相##大健康辟谣进行时#征集话题;科普中国联合快手发起“我在快手学知识—寻找1000位科普达人”主题征集活动。此外,中国科协还生产汇聚科普图文、视频、展板、挂图等信息化资源1万多个,通过科普中国和全国科普日平台向各地开放共享,促进前沿科普资源直达基层一线。
9月11日,山西地质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山西网友,积极参与#全民IP创自然##千万IP创科普#等活动话题,发布关于自然资源科普知识的趣味文章。同时推出“龙兴三晋话/画恐龙”系列科普视频,“话恐龙”系列视频主要讲述大同云冈龙、左云晋地甲龙、黄氏左云龙等八种山西特有恐龙趣事;“画恐龙”系列视频则主要为大家分享恐龙形象复原技巧,带领网友学画这几种山西本土恐龙。日前,山西地质博物馆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工作人员介绍,该馆一直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探索科普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提高科普服务效能。
9月13日,山西省科技馆抖音直播间,“同上一堂科学课”科普直播课全国联动活动举行,专家刘晓辰在线科普古建筑中榫卯结构的智慧,带领网友探索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的秘密,学习榫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传授拼装“鲁班锁”的技巧。山西省科技馆科普影视和网络科普部研究员程丽娟介绍,该馆大力推进“互联网+科普”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拓展科普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打造“应急科普”“节气文化知多少”“大家读科普”等精品线上栏目,推动科学普及走向高效优质。
营造健康科普环境
网络科普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但不少专家指出,当前网络科普仍存在内容真假难辨、价值导向偏颇、作品良莠不齐等问题,《意见》提出,要强化科普舆论阵地建设和监管。
程丽娟表示,优质科学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需多方共同努力。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和审查机制,加强对“伪科普”的整治行动。科研院所、专家、医疗工作者等应主动开辟健康科普“正规军”的阵地。平台要引入权威专家,对直播内容进行严格筛查和审核,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可信度和合规性。2023年,中国科普研究所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科普视频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方法与结果判定和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规范。
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吸引高校、博物馆等知识机构以及科学家和大量专业人士进驻,不仅能帮他们找到想要学习的用户,还能准确定位用户需求,根据用户评价对好评内容进行精选,从而为有效的知识创作提供保障。平台将全方位助力权威科普优质内容生产和分发,从运营技巧、直播培训等方面对入驻的科研、科普机构、创作者提供精细化服务。
同时,主流媒体也要充分发挥搭建平台、聚合各方的效能,积极参与网络科普。人民网开设“科普中国”专题页面,开通了“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新华网开通新华科普网页,推出“科技前沿”“科学探索”“健康生活”等特色栏目。山西日报客户端联合省医协开设“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专题,聚合了全省三甲医院资深专家,健康科普将产生倍增效应;推出的科普系列动画《文化中国行丨山西文物请回答》收获好评,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栏目。
周怡帆表示,网络科普要兼顾科学导向与公众需求,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内容质量;要整合零散内容,体系化地呈现知识,要促进网络科普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年轻网友因此爱上科学,进而充满热情投身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