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古老的传统民俗一直传承至今。九九重阳节也是我们国家法定的“老年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九”可是个万能数字,有崇高、至尊、吉祥、和谐之意。天之高,谓“九霄云外”;地之厚,谓“九泉之下”。古代帝王为“九五至尊”,皇帝的话是“一言九鼎”,拜见皇帝要“三叩九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归一”表达了事物发展的循环性,体现了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古人视“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数相重,故称“重阳”。
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汉代的《西京杂记》也有相关表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而“重阳”一词,也曾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一诗中——“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我国历代诗人多有咏重阳之传世佳作,最著名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时,年仅17岁的王维独自漂泊在外,恰逢重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言真意切,尽抒棠棣深情。
今人有毛泽东同志的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气势恢宏、鲜明爽朗,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一曲《今又重阳》把我们带到诗与远方:“登高山眺望,追赶旭日霞光,下一盘好棋,知进退有担当,任那风雨掀起惊涛骇浪,细品金菊黄,沐一缕夕阳,温暖柔软心房,回首路迢迢,看红叶染秋霜,岁月流淌悄悄刻画沧桑,老酒醉时光,今又重阳,秋收冬藏,人生易老也曾无限芬芳……”九九重阳人添寿,岁岁重阳菊花香。
重阳佳节,阖家团圆、登高望远,尽享天伦之乐。作家牛晓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在《皇城村里度重阳》一文中描写了阳城皇城相府度重阳节的情景。重阳节前后三天,皇城相府所在皇城村及周边的头南村、上伏村同时举办重阳庙会。参加庙会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老人采买过冬的衣服,还要买蜜酒、山萸酒。午饭更是讲究——荤素相间、软硬搭配,糯米柿饼、红豆甜饭、炸油角必不可少,当地俗语有“九月九,啥都有”,寓意秋收之后五谷丰登,可享岁福。
曾读过一篇文章《太原人“隆师”习俗》,作者彭哲。文中提到,《太原市志·卷七》有“隆师”之仪,“(重阳)是日,要请学校或私塾先生吃饭、送糕,以示尊敬”,既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秀传统,又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效古人拜见至圣孔子奉“束脩六礼”(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之旧制,既表示了学生对先生的敬意,也表达了对师生关系的良好祝愿。社会“隆师”,学校亦有回报,有的学校重阳节会放假一日,由老师带领学生爬山登高,优哉游哉,师生共情同乐。
重阳佳节,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使长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欢度幸福晚年时光。
韩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