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七分厂大铣组组长刘德靓已与铣床打了24年交道。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他先后获得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三晋英才”等多项荣誉。
这位“技术大拿”是如何练成的呢?自幼便对机械制造充满好奇的刘德靓,至今还清晰地记着刚入工时候的感受,“厂子很大,师傅们技能出众、经验丰富且‘各怀绝技’。当时就下定决心,自己要在这里干出点名堂。”
铣工的最高追求,就是加工出最精密的零部件。刘德靓知道,想要学一流技术,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充电。从踏入行业的那一刻起,他就一头扎进技术的海洋里,不懂就问,多思勤悟,在对照理论钻研的同时,虚心向前辈请教。很快,他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公司首次购入五轴数控铣床时,这台设备以精密的结构、复杂的控制系统,瞬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随着机床的启动,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在车间内回荡,一次非凡的技艺展示即将拉开帷幕。刘德靓挤在众人里,屏息凝神,紧盯着机床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数控系统的精确控制下,机床的五个轴开始协同工作,它们以高度的默契和精确度,勾勒出复杂的轨迹。当加工完成时,大家的脸上都显露着对先进技术的赞叹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刘德靓深知这是一次技术上的巨大飞跃,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他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技术难关,实现自我突破。他像一块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与五轴数控机床相关的知识。有时一个程序的调试就会耗费他一整天的时间,加班成为家常便饭,每一盏深夜的灯火下,都映照着刘德靓努力的身影。随着经验的积累,刘德靓越来越擅长根据工件的材质、形状和精度要求,灵活调整加工参数和刀具路径,也终于突破了自己在五轴数控机床领域的技能瓶颈。
在加工某专项产品的舱体时,零件形状复杂,薄壁,易变形,加工难度极高,参考相关单位加工经验,一件产品就需要耗费6-8个月时间,且都有过变形、加工透的惨痛教训。刘德靓迅速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研究,几经摸索确定了最优切削深度,在切削速度的选择上,也从最初的每分钟2000mm调整到每分钟12000mm,最终使一道工序加工由原来的近200小时减少到30小时,效率提高近7倍。这些切削参数的优化选择经验也被推广到其他设备及其他产品的加工应用上,并取得良好效果。刘德靓的技术创新让新产品试制周期大幅缩短,客户满意度也大幅提升,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80后”刘德靓不仅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工匠,也是一个善于传道的师父。刘德靓说,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进步是乘法。他带领团队和徒弟的方式形成了一套完善且高效的体系,这套体系不仅确保了技术的延续,也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刘德靓将他们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主要负责技术研发,是刘德靓技术传承中的“智囊团”。刘德靓会同他们一起探索数控编程的奥秘,掌握更加复杂的工艺设计。第二梯队则主要肩负设备操作的任务。由第一梯队带领他们熟练操作数控机床,根据加工需求调整设备参数,以确保加工出的零件精度和质量都达到最高标准。对于第三梯队,刘德靓则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取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第二梯队共同完成生产任务。刘德靓的这套带教方法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在技艺上得到了全面提升,也让他们在合作和沟通能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数控铣床的方寸之间,刘德靓始终在探索数控技术的新边界,诠释着对职业的热爱与坚守。他的故事,也成为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追求卓越的劳动者的缩影。
郭宁 牛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