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情满上党歌满山

——读散文集《那方热土那方人》

  初秋,收到长治日报社原社长王占禹寄来的散文集《那方热土那方人》,很是高兴。
  王占禹是老报人,在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写出了大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和评论作品。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亦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走近一座高山》《那方热土那方人》,报告文学集《见证共和国》等作品。
  《那方热土那方人》共收录了92篇作品,既有文采斐然的《十工记》《十匠记》,也有感情真挚的《爹的故事》《祭土地》《家乡的高坡》,还有走笔上党的游记等。全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阅读中咀嚼、思考,给人带来了愉悦和享受。
  其中“那人那事”收录了《十匠记》《十工记》《十君记》等,釆用赋文写成,读来让人深深领略到文字之美。《十匠记》回忆历史,衔接当下,唤醒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记录乡村文化发展脉络;《十工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体味劳动不易,理解劳动艰辛,唱响劳动光荣;《十君记》历数长治英才俊杰,遍览上党改革风云。
  “那乡那土”回首故乡,回忆亲人,从记忆中打捞过去,令人感动。《爹的故事》中,作者用真诚的笔触讲述了爹轰轰烈烈的一生,展现了其机智勇敢、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一心跟党走、爱国爱家的高大父亲形象。爹是全家人的顶梁柱,为了生活吃尽了苦,遭尽了罪:大冬天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往返平安府和潞安府,不惧路途遥远,风餐露宿,为的是挣了钱修补房屋;历尽千辛万苦只身一人走到太原,为的是给哥哥洗清冤屈救他出狱;跟着党组织打鬼子、救战友,为的是信仰、责任和自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中国早日解放。“爹的脚下走出了故事,爹的肩上扛出了担当”。
  也许是我收藏报纸的原因,特别喜欢“那情那爱”中的文章,其中《老社长朱祖德》《“掌灯人”董志智》《主笔十八年的“老总”》《“绿叶”扶风“满枝绿”》等篇章是专门讲述有关报纸的故事。党报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具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长治日报是中共长治市委机关报,诞生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4月,是晋冀鲁豫解放区最早的地市党报。在其发展过程中,虽几停几复、几易报名,但始终随着社会前进的脉搏而跳动。阅读这几篇文章,能了解长治日报前身长治报复刊时的艰难:赤手空拳,一无所有。老社长朱祖德带领刚组建的报社领导班子,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始办报。印刷厂自己找,办报经费自己跑,编采人员自己调。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克服困难,按时出版了报纸。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报纸从昔日的长治报到长治日报,从曾经的手工拣字、平板机印刷,到现在的激光照排印刷,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改变的不仅仅是设备设施,更是办报人认真办报、出新出彩,以新闻为生命的职业精神。特别是王占禹1993年任总编辑起,他怀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带领新闻队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意,体察民情,有效开展舆论监督,先后开辟了“瞭望哨”“啄木鸟”“回音壁”等专栏,把主动找问题和跟踪回访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更多的普通百姓解决了难题。这组文章回忆办报历史,追溯办报中的苦辣酸甜,让读者更喜欢,更信赖长治日报。
  “那文那图”则是收录散文最多的一辑。其中有新闻大家蓝鸿文,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上党写赋第一笔崔书林……既有诗人、摄影家、大学教授,也有作家、辞赋家,作品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让人叹为观止。如作者写摄影记者王东和他的摄影作品:“先生用相机作琴弦,用镜头去歌唱,对新中国的建设高潮倾泻着热烈的爱,对劳动人民的新生活充满滚烫的情,在他的镜头里涌动着激情和快乐”;《以山为纸洒汗为墨》写了一生爱林护林的左权县种树老人徐新祥和他的儿子徐彦岗改造荒山,打造生态庄园的故事。
  “那字那画”细数书画、摄影,领略艺术之美;“文友寄语”收录文友、作家、新闻人写王占禹的文章。
  43万字,90多篇,是王占禹的情怀和心血。这些散文语句凝练,文字简洁、传神,富有韵味,能让人从文字中感受艺术之美,心灵之美。

杨步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24期

  • 第2024-10-23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21期

  • 第2024-10-20期

  • 第2024-10-19期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7期

  • 第2024-10-16期

  • 第2024-10-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