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为了理想

  • 杨遥

  • 作者:杨遥 出版:作家出版社

  •   杨遥的这部小说集《理想国》是朴素现实和诡异浪漫的某种相遇,主人公都来自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理想,这些不同处境的人是如何践行曾经的理想?在此过程中,又遇到怎样的考验?杨遥正是通过不同的作品考察这一富有深意的戏剧性经历。《理想国》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18篇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小说技法,作者深入发掘了人性里的微光,令人感奋。

    ——编者

      近几年,我写了一系列“理想国”小说,探讨人在各种处境下的理想。最后结集成《理想国》出版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我的创作思路,我以其中的《美声唱法》为例,讲一讲我创作时的心路历程。《美声唱法》是第二篇,探讨的是人在当下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神艺术品。
      这些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许多物资出现生产过剩,但精神生活到底怎样?说实话,历史上的精神艺术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只是每天上班,公交、地铁上人们都在拿着手机看;有的人走路、吃饭还捧着手机;一部电影,动不动票房十几亿几十亿;但是另一方面,最能代表人类智慧和艺术结晶的产品却越来越受冷落,最熟悉的纯文学刊物订数越来越少,表演高雅舞蹈的剧场观众门可罗雀,名角主演的戏曲观众寥寥无几,艺术类电影更是难以收回成本,连音乐学院的老师爱听的也是通俗歌曲。再看看网络上充满戾气的言论,看看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道德危机事件……许多知识分子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标榜自己,我们的精神审美到底出了什么差错?
      我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经常想,我比以前穷困潦倒的时候更快乐吗?这些年能让我真正感觉到幸福的事情很少,其中一件是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一件是读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的时候,艺术到底对人应该有怎样的影响?我想起我的一些理想主义者朋友,他们热爱着艺术,追求着艺术,有的夸父一样倒在追求的路上,有的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在生活中过得潦草、落魄,大多是失败者,但他们努力的方向,是精神艺术品生产者的方向。
      于是,多年前的元宵节,在“认一力”大厅唱歌剧的“唐铭”走了出来;下雨天,在东四条弹吉他唱歌的“苏晓春”和“小齐”走了出来;才华横溢、潜心创作的“东先生”走了出来;在双塔寺拍电影的“苏晓春”“穆总”走了出来,他们每个都是我认识的人,有的只见过一两面,但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们从生活走进小说的时候,像鱼儿从江河游入大海,日益丰满,变成了小说中的自己。
      小说从多年前下大雪的那个元宵节写起,实际上那天并没有下雪,但雪能营造一种庄严、洁净的氛围,而且雪给人一种寂寥、落寞的感觉,预示着高雅艺术的地位和处境。唐铭酒高之后在“认一力”大厅里唱歌剧,引起了轰动,赢得了“百度明珠”酒吧主持“绿珠”的注意,可谓异常热闹。最后以唐铭独自回上海结尾,“他说真正高贵的艺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也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我想那些真正代表人类智慧的最顶尖的各种文艺作品用大数据统计的话,接受的人应该并不多,人们还是比较喜欢那些通俗的作品。像近些年热播的影视作品,被众人传唱的歌曲,点击量(发行量)最高的那些书籍,大部分是通俗作品。毋庸置疑,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普遍压力大,需要些轻松的东西来调节。但恰恰是那些不太被大众喜欢的精神产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支撑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现在中国少一千部、一万部网络文学作品可能不会对人的精神产生多大影响,但假如少了鲁迅,少了《红楼梦》,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定缺少了很大一块东西。那些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孤例,每一个都不可替代。那些创作伟大作品的人在世时不一定很得意,甚至去世很多年作品已经被神化但仍然寂寞,但他们永远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
      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也正在创造着新的历史。在《美声唱法》里,我试着探讨音乐、电影、文学作品。每一位专注于纯粹艺术创作的人都在溃败,这是现实的反映,也写了通俗作品带给人们的快乐。但在小说结尾,我还是让唐铭送给“我”《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和帕瓦罗蒂、多明戈的两张唱片,因为它们代表人类文学和音乐领域的高度。我让唐铭回了上海。他说真正高贵的艺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就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高远的东西。
      小说中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人的名字,有范伟、黄渤、贾樟柯、朱洁静,为了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和时代感,他们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在这部小说中也正面描写了太原的一些场景,西缉虎营、解放路、认一力、铜锣湾、双塔寺、汾河等,来太原工作和生活13年了,我的笔下出现太原的地方很少,但近来却越来越想多写写太原,也许我开始融入它了。今后更多的山西元素将出现在我的笔下。

    杨遥
    策划:齐作权 许琴芳


    杨遥

      本名杨全喜,1975年生,文学硕士,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黄河》杂志主编。出版有《二弟的碉堡》《流年》《柔软佛光》《闪亮的铁轨》《大地》《理想国》等多部作品。获赵树理文学奖,《十月》《上海文学》《小说选刊》《山西文学》《黄河》等刊物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出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07期

    • 第2024-11-06期

    • 第2024-11-05期

    • 第2024-11-04期

    • 第2024-11-03期

    • 第2024-11-02期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31期

    • 第2024-10-30期

    • 第2024-10-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