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吕魁的小说集《微醺时各怀心事》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我略知她一二》《朝九晚不归》《总有人路口先走》《一直下雨的星期天》等九篇中短篇小说。这九篇小说都以主人公“马山”的视角展开。作者通过“马山”生活中的“线”生动诠释了个体在日益繁盛的物欲追求下精神世界的逐渐匮乏,他们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带着自己的性格中的“角”踏入社会。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但他们还想保有自己梦想的“边界”,然而“车贷”“房贷”“育儿”“养老”等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带来的焦虑与渴望不断挤压着他们。生活和现实之间,关于梦想的夹角越来越小,小到几近一张铺平的布满褶皱的纸,而两条边的欲望还在无限放大。
“马山”的生活状况就是种种之一。在吕魁笔下,马山们在这张布满褶皱的生活中,试图与现实破题,于社会中寻找,与梦想和解。他或是北漂的都市新贵,或是沪漂白领律师,生活中的点滴,事业上的起落以及情感世界的波折,都与他们纠葛,但他们却没精力去解决纠葛。故友重逢,友谊都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回忆变成一种情愫,仿佛只有在微醺的状态下,它们才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生长,心中的世界似乎才变得丰润起来,谁不能说这也是真实的自己呢?
《我略知她一二》,如题目所示,“我”所讲述的赵艺萌一二事仅仅是我眼中她的样子,而“我”未知的贵妇赵艺萌背后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为文本提供了广阔的张力。《一直下雨的星期天》中的耿芊芊、闺蜜熊姐,《火车要往哪里去》中的“官二代”牛红红和上海本地女孩徐菲菲,吕魁试图站在“马山”这个传统的男性视角去观察同时代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在心理上的挣扎,她们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在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世俗的压力与现实的击打中,寻找平衡点,结果生活节节败退,理想落荒而逃了,生命几近枯萎。随着他自身的成熟,看这些女性的视角和心理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在吕魁的笔下,人物的故事如同一缕缕光线,透过这张布满褶皱的平面,用文字纫缀出生活的真实与细腻。人物不再是单一的存在,在一次次落幕中,每个人物都走在寻找光亮的路上。《总有人路口先走》,吕魁塑造了曾为斩获文学大奖的作家老纪,热爱文学和精酿啤酒的品位使他来到了马山回乡创业的酒吧,遇到了柴老师,三人踏进同一条河流,而老纪带着文学梦先走了,在这个天马行空,有的放矢的“路口”,留下马山和柴老师如同被风吹散的落叶,或迷失于生活的路口,或还是梦想的路口。他们将去何方呢?《微醺时各怀心事》这篇文章通过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对话,混合了现实与虚构,包括了浪漫的邂逅,朋友间的互动、个人情感的挣扎以及社会事件的提及,使故事更具备多样性和深度。在这条看似无尽的路上,“马山”们各自承载着梦想与现实的重量缓缓前行。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心灵的缩影。《朝九晚不归》中,繁忙的工作总是让人披星戴月地奔走于生计之中,作者运用穿珠连线的方式,片段式串起一个个人物的故事后,主人公马山却未归来,他去了哪里呢?
在追问下去恐怕又会进入新的思索。吕魁的小说集《微醺时各怀心事》,作为“新时代文学晋旅”其中一本,不仅更加丰富了“山药蛋”派中传统农村题材的写作内容,更将关怀的目光投射到城市化嬗变中的普通人身上。无论离开,还是回归,吕魁用细腻的笔触温暖着“马山”和其身边的每一个灵魂。读完这本小说集,行走在华灯初上的街头,拥挤在人潮,于灯火阑珊的角落,看到那些默默承受着生活洗礼的人,摆小摊的商贩、开出租车的的哥、写字楼里刚下班的白领,他们行色匆匆中的一个眼神,他们穿行于人间烟火一刹那的细微动作,都使我下意识地想到“马山”。无数个他们,影影绰绰在心底奏鸣。马山,是种种我们身边人,我们,也于种种身边人中见到了马山。我不把他们寄托在一个只有白昼的世界,只希望他们在暗夜中前行或等待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丝光亮的角落。这光亮,应是梦想吧。
高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