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一座古城的感情一直是炽热持久的,不然的话我不会去过一次后,再重温一次也意犹未尽。很早前我就听说过“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地上文物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率堪称各省市之冠,只是,相对于山西其他著名景区,平遥古城的认知度却始于1997年申遗成功后,从此,国人知道在山西晋中地区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小县城保存了完好的明清风貌。
初次踏上平遥古城是在2006年冬季,那时晋中的天气很冷,但挡不住我对平遥古城的热情,抽出双休日的时间去一次平遥只为了一睹“芳”容。
朝阳爬上城楼之后,沉睡的古城渐渐被晨曦唤醒,古城下的游人渐渐多了起来,人们的喧嚣声开启了古城平凡的一天,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随之而来。古城北门拱极门高大华丽、宏伟壮观,城墙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堞楼,四个城角还分别建有角楼。
登上古城墙俯瞰平遥城,但见明清古建陈旧古朴、鳞次栉比,沿主要街巷规划有序,街巷如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动脉,分割着古城的主要片区,四周古城墙形成了巨大的围栏,围住了古城的历史遗存,将城外现代的繁华与城内质朴的古韵分割成两个不同的世界。远处正对着迎薰门,但要到达南门,从城墙走需要走上一半的环城路。脚下是巨大的瓮城,陡立封闭的城墙封住了退路。古时若有敌人闯进瓮城,城墙上射手万箭齐发,真有瓮中捉鳖之势,敌人纵有决心突围,也插翅难逃。
从城墙上下来,接下来便是逛古城了。徒步走费时费力,城下有好多蹬三轮车的现代车夫,于是,我找了一个蹬三轮车的老伯,讲好费用后,他欣然带上我蹬着三轮车逛古城了。
古街的街巷纵横交错,走主干路人多车多,不是老伯的最佳选择。老伯蹬上三轮车选择一些偏僻的街巷前往,路上车少不堵,到达要去的景点省时省力。我当然不会怀疑老伯对路况的熟知程度,人家不知干了多少年了,早已轻车熟路了。
“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意思是说在晋商发展的500年中,太谷的晋商最有名,祁县次之,平遥的晋商也仅排在第三的位置。平遥的商帮诞生于明末时期,到了清乾隆末年才初具规模,形成了颜料行、当行、盐行、药材行等众多分庄。道光年间,西裕成颜料庄改成日升昌票号,拉开了平遥金融商号发展的序幕,到咸丰年间,平遥的票号已经达到11家;到光绪年间,平遥的票号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庞大的票号业务,富可敌国,汇通天下。
老伯带我首先参观的景点包括日升昌票号。这是一处三进院落,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中院有五间店铺,金库隐藏在角落中,里面按原样放置着数目众多的元宝银锭样品,令人惊叹不已。整个院落格局完整、旧饰如故,想当年,日升昌票号演绎了京都日升昌汇通天下的神话。
平遥县衙是游览的第二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现存为明洪武年间的建筑。县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轴为县衙主体建筑,东西两侧为附属建筑,整座县衙威严肃穆、大气庄重,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建筑布局,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要是赶上县太爷和衙役上街巡游的表演场面,那算是很有幸的事情了。
平遥城隍庙是游览的第三站,位于古城的城隍庙街中段,现存为清同治年间重修后的建筑。整座庙宇坐北朝南,前后三间院落,中轴线上建有献殿、正殿、寝宫等主体建筑,东西两侧是游廊。戏台采用回廊式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样式,南面匾额上书写“敢入”二字。“入”字形似一把刀,体现了威严杀气。庙内塑像色彩鲜艳,塑制精美,惟妙惟肖。
古城街巷,青石铺路,门市林立,两侧店铺张灯结彩。走在平遥古城的街巷上,充满着浓郁的温馨感。不少曾经的店铺门面改造成了旅店,重新装点一新,迎接游客的到来。屋檐上彩灯高悬,院内舍前鲜花装点,再配上“春风十里不如你”等浓情问候,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幸福。
古朴的平遥古城,两次前往,两次心境不同,变了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古韵,但唯有“不变”才是永恒,才是众多游人向往古城浓厚文化底蕴的缘由。
陈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