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彩绘蟠龙纹陶盘

主讲人:朱慧

  • 彩绘蟠龙纹陶盘 冯思泉摄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   

    话说文物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之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生动展示了陶寺文化在都邑规划营建、手工业生产、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今起,我们将对其中代表性文物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编者

      在陶寺遗址博物馆众多展品中,有一件令人惊叹的文物——彩绘蟠龙纹陶盘。它直径40.7厘米,腹深7.8厘米,整体呈褐色,内壁用朱红彩绘制出蟠龙花纹,气势磅礴,尽显古朴之美。它的故事,要从4000多年前讲起——
      陶寺遗址是具备早期国家特征的都邑性遗址。陶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经过40多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和数量众多的普通人的墓葬不同,贵族大墓相对较少,规格很高,陪葬品也特别丰富。1980年,在陶寺遗址M3016大墓中,一个圆形的特殊陶器显露了出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陶盘,盘子的中心,栩栩如生地彩绘着一条蟠龙。考古学家认为,彩绘蟠龙纹陶盘应该属于当时的王者,是高级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整个陶寺遗址中,这样的陶盘仅从王级大墓中出土了4件。
      作为陶寺遗址出土的核心文物之一,仔细观察彩绘蟠龙纹陶盘纹饰,会发现以下特征:第一,均是蟠龙,盘曲如蛇;第二,身体上见有鳞状斑纹,似鳄;第三,有的头部两侧方形似耳,又非蛇;第四,长颌,有的带锯齿状牙齿;第五,口衔枝状物,十分罕见。其实,这些龙形最大的特点是现实中不存在,且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这正是“龙”的最大特点。这些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已经非常接近后代夏、商、周,及后世之“龙”的形象,为探索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更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19期

    • 第2024-11-18期

    • 第2024-11-17期

    • 第2024-11-16期

    • 第2024-11-15期

    • 第2024-11-14期

    • 第2024-11-13期

    • 第2024-11-12期

    • 第2024-11-11期

    • 第2024-11-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