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红色遗址有许多处。目前兴县正打造“红色旅游板块”,吕梁市小流域治理宋家沟示范基地正是镶嵌在这块赤土上的一块碧玉。
我看到的宋家沟,道路平整、满目青翠、空气新鲜,是天然的氧吧。林区有杨、柳、桐、槐、榆、松等十多个品种,一共1000多亩。省自然资源厅帮助新推的400多亩地已栽种油松苗,还有个专门栽培野玫瑰的生态植物园。从广西引进的荔浦芋头、从新疆引进的紫丁香、非洲的黄秋葵、日本的樱花,还有本地的杏树、枣树、樱桃树等等,种满了生态园的犄角旮旯,整个宋家沟一派勃勃生机。
园区建有古典式大理石凉亭两座,内有石桌石凳,亭外是喷泉。园区南侧路边建有“黄河九曲民俗生态园”,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附近村民都端着灯来此转九曲、欢度元宵节,非常热闹。园区主路边有“晋绥文化生态碑林”,内立88通石碑,是兴县从明清时代到现代的名人,还有不少晋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功德碑。碑上刻有先烈生平简介,这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传播晋绥文化、弘扬晋绥精神。
宋家沟就是集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并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景点,同时还是小流域治理的示范基地。而我要说的不止这些,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兴县“造林大王”高华处——这座生态园就是他一手打造起来的。
72岁的老高,身材瘦削、头发花白、背部微驼,皱纹深刻在古铜色的脸上,唯有一双眼睛是年轻的,闪烁着灼灼的光。退休前他是兴县林业局副局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植树造林工作,曾获得吕梁市林业建设十大标兵、吕梁市小流域治理状元户、感动吕梁——2017脱贫攻坚年度人物等荣誉。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凭着对植树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凭着锲而不舍的执着干劲,数十年间,用双手在乱石滚滚的宋家沟里造林4800多亩,使不毛之地的荒沟变成绿色环保的世外桃源。
50多年前,20多岁风华正茂的高华处带领群众种下2000余亩核桃树,绿化了村庄,也富裕了全村人,让昔日乱石遍野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50多年后的今天,高华处依旧奋斗不止,“光荣在党50年”的奖章戴在老高胸前的那一刻,他信心依然坚定:“这是党对我的肯定,这辈子,值了!”截至目前,宋家沟流域共完成造林3000亩,流域范围内植树10万余株,2016年荣获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治理过程中,高华处带领全家人住在石沟内,将这条荒山乱石沟治理成今日的绿色生态园。
我不知道老高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我只能看到他脸上丛生的褶皱如同大地的裂痕。我们在他的院子里吃晚饭,宴席是典型的农家乐,我在这个时间看到了上弦月。
首先上来的是一盘秋李子和一盆水煮毛豆,李子清甜,毛豆带着枝叶,鲜嫩无比。我们吃着这些刚从地里摘来的果蔬,一个个心花怒放。我喝着汤,吃着大烙饼、大丸子,真个爽得很。吕梁这地方比我们晋中口味重,饭菜都加油辣子、腐乳汁、韭花酱,我吃得满头都是汗。
晚饭吃到一半,月亮悄悄地钻进了云层,雨下起来了,不一会儿就成了大雨。客人们都走不成了,索性就在园子里唱歌。歌声穿过雨幕响彻宋家沟的秋夜。这是吕梁民歌,在这雄奇的吕梁,古老的山曲传唱至今。我以为这首《串枣林》是一首关于森林的情歌:幕天席地的清唱,引领人们回到众生狂欢的森林深处,山民顿开歌喉的时候,他们是面对荆棘、虫兽、风雨和严寒酷暑的,他们借助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存在与壮志,这改天换地的韵律,雄豪而婉转、悠扬而漫长,它是黄土时代的歌声,是文物级的民歌。
山民创作的歌谣总是那么简单,唱腔不加修饰,歌词张口就来,“半夜想妹妹”,这句唱词多么直白,那表现了少年男女初萌的情意,抒写在暗夜的村庄。我们都在这村庄的中央,我们点燃篝火,彻夜唱起山歌,浓缩了关于山林的变迁记忆。今日的歌声将是历史的见证,它在宋家沟生态园之中回荡。从林区绿意盎然的宏观景象,到农庄纯朴天然的微观雕刻,生命在每个角落都能凝视自然的造化。高华处用似水流年表达的爱意,滋润着他的家园。这家园就是兴县的不夜曲,他本身就是一首辽远的歌。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