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壶为泥质灰陶,器表饰细条竖蓝纹,朱书文字位于扁壶鼓两面。扁壶残片的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字,其中一个字符为“文”字,学界较认可其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一脉相承;另一个字符则被释读为“邑”“昜”或“尧”字。临汾古称平阳,史传尧都平阳,扁壶朱书的出现,为陶寺城址的性质归属即“尧都平阳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佐证。
1984年11月,陶寺遗址一个编号为H3403的灰坑里,出土了一件已经残碎的陶扁壶。考古工作者在陶片上发现了红色的印迹,刷去表面浮土,赫然现出一个类似甲骨文中“文”字的符号。随后,二人又在扁壶平直的一面发现了一个像字的符号。这种灰陶汲水器,在陶寺遗址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用器,它的口部和腹部均呈一面鼓凸、另一面扁平或微凹的形状,以便于打水时水流入。但这件残破的陶扁壶上,有用朱砂书写的文字,文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工具所书,这足以改写中国文字历史。
有专家解读,陶寺这件带有文字的扁壶,出现在灰坑里,且沿着破损处用朱砂涂抹一周,似乎与巫术有关。据考证,陶寺晚期,遇到几次大的洪水。有可能,神职人员把水器扁壶打破,然后涂抹朱砂抑或是赤铁矿,并写上祖先的名字,希望用祖先的威名来镇压住水神。但结果发现,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所以这件“法器”就被扔到垃圾坑里了。
另一种解读则认为,这件扁壶很可能为丧葬仪式所用器物,因为制作粗糙,并发现于灰坑中,符合古时丧葬器物简朴和为逝者烧送器物的习俗。同时,扁壶文字是以朱砂所写,这与古代随葬器物用朱砂写逝者之名相类。
有甲骨文专家指出,扁壶上的文字应当解读为“昜文”。其中“昜”同“阳”,推测用这两个字和一个符号记述尧的功绩。还有学者认为,另一个字最接近甲骨文的“尧”字,而“尧”的本意应指“建立在黄土高原上的高大夯土城墙”。扁壶朱书“文尧”与周边划界符号,叙述着唐尧后人追述尧丰功伟绩。还有观点认为,应当将扁壶朱书文字释读为“文邑”。甲骨文中有“文邑受禾”卜辞,就是商人关心“文邑”这个地方有没有好收成。从陶寺时期到殷商时期,已经有七八百年时间了,“文邑”这个地名还存在,就传递出了重要信息。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陶寺与夏有着密切联系。《左传》中记载,西周初年,唐叔虞被封于夏墟。唐叔虞是晋侯的祖先,今天曲村—天马遗址发现了晋侯墓地,说明这一带就是“夏墟”,地理位置上与陶寺遗址所在的区域一致。有专家从商周金文角度梳理,发现夏代早期的国号是“文”,“夏”是晚商至西周时期加上的字,叫“文夏”;后来这个名字在流传中又被改变,只剩下了“夏”字。因此,“文邑”就是“夏邑”。
“邑”是没有城墙的巨大居邑。据考证,夏商周三代的王庭是没有城墙的。“天下中心”的王庭,有诸侯的拱卫,无须再建筑高大的城垣;而王有教化天下的使命,有重文教的传统,有城墙阻挡,不利于教命传播。因此,王庭要呈现为不具城垣的邑的形制,文献里“大邑商”“大邑成周”“洛邑”等都叫“邑”。
当然,今人对此的解读,多多少少都有推测的成分。但无论如何,给了我们想象和考证那个时代的更多空间和支点。
主讲人: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