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往往令人难以忘怀。不管是器物、典籍、艺术品,还是石窟、石刻、古建筑,只要是历史的见证,都值得我们记忆、保护,竭尽所能传承下去。古街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灿烂的文化光辉,诉说着城市的沧桑之变,彰显着城市性格。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街巷众多,每一条街都有一段令人神往的历史与道不尽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从这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说开去……
——编者
在太原市五一广场西畔,有这样一条街道,名曰“起凤”,东北方为太原首义门,街道两侧的纯阳宫和太原影都隔街相望。起凤街之名,源自大唐才子王勃《滕王阁序》千古名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此地曾是明清两代、前后五百多年间山西贡院所在地。
贡院,古代乡试之场所,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取名起凤街,有山西学子一朝叩阙、凤鸣九天的期望所在。据地方志记载,清代时期山西贡院建筑辉煌,规模宏大,在全国名列前茅。贡院雄踞起凤街头,正对城头奎星楼,背负文瀛水,大门三楹、前立三门四柱石牌坊,坊额“贡院”,门额“开天文运”,至道光八年,号舍已达约八千间。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触摸历史,遥想当年,无数山西学子,数载寒窗,怀揣梦想,在起凤街经历人生悲喜:中举者,感叹紫气东来、腾蛟起凤;落榜者,继续发奋苦读,梦想在此一举高中,鱼跃龙门,成为人中龙凤。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起凤街的命运也随之转动。辛亥革命结束了腐朽的封建王朝,象征科举制度的贡院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1909年,山西省办的“公立中学堂”,亦在贡院创办,后改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门开在纯阳宫路。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是一所英才辈出的学校。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第一个党小组,率先在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的山西第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率先在这里成立;山西省的第一个团组织——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率先在这里问世。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高君宇、贺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时的起凤街曾经留下这些先辈们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处在太原市中心的起凤街,在城市发展中担负了更加重要的角色。2018年一部以《起凤街》为名的现代晋剧问世,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年。这部晋剧,讲述了一对夫妇自强不息,在起凤街二次创业,并用微薄的收入将被遗弃早产儿抚养成才的故事。这段发生在起凤街的感人故事,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太原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太原人勤劳、善良、大度的人性品质。
如今的起凤街既古朴典雅又时尚包容,北侧的纯阳宫保存完好,红砖绿瓦、楼阁飞檐、晨钟暮鼓,每一处遗迹都彰显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南侧的太原影都3D裸眼巨幕,如梦似幻,现实与虚拟、科技与文化交织碰撞。
起凤街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历史与现代,集聚了城市沸腾的烟火,刻画着太原发展的肌理和年轮,见证着太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也承载着太原人暖暖的回忆。
申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