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沁县北部的桃园、走马岭,到武乡西北的权店、分水岭,在208国道两侧的山山洼洼间,可以看到成片的梅杏正在成熟,忙碌的杏农正在摘杏子。山上不时有杏农用手扶拖拉机送杏下来,然后卖给等待装车的河南、河北、宁夏等地客商。看着接二连三的运杏车辆,看着不断涨价的梅杏,杏农喜在心里,笑在脸上。
梅杏是一种甜美的优种大杏。杏树是乡土树种,但是杏树又非比寻常。早在春秋晚期,孔子就植杏树设杏坛而授徒,把杏树作为儒学传承的吉祥树,至今人们仍把教育称之为杏坛。农谚讲:槐管来年夏,杏管当年秋。说的是槐花的多少预示来年的丰歉,杏子的多少可以知道当年秋收的状况。可见不管士人还是农人,都是喜欢杏树的。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农科院培育出了梅杏这一新品种。梅杏是梅和杏嫁接后,培育出来的杂交品种,开花的时候与梅相似,结果的时候与杏相似,故称梅杏。梅杏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而其外观和口感也都有诗的清新,诗的韵味,诗的内涵。梅杏圆润饱满,成熟时色泽鲜艳,呈现黄、红、绿三种颜色,果皮底色黄,果盖紫红色,果实红黄绿相间,互为交融,叫人看得赏心悦目。这种特殊的梅杏色,也赋予了梅杏梅子般的小酸甜,奶昔般的绵软甜,水蜜桃般的浓郁甜。这种高甜度的杏子,让人怎么吃都吃不腻。吃一口熟透的梅杏,让人感觉梅杏是世上最美的杏子,大有“一杏压百杏,百杏再无味”之感。梅杏的杏仁还可以直接食用,具有食药同源的功效,故而梅杏有“杏中之王”的美誉。
梅杏是一项成功的扶贫产业。这里最早的梅杏,是从武乡的权店村发展起来的。权店村是一个山区小村,虽然紧靠208国道,但是地势较高,山多地少,石厚土薄,村民的勤劳并不能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早年属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方。而如今因为路子选对了,村里几年时间就把为数不多的耕地,房前屋后的空地,道路两旁的闲地,坡坡岭岭的林地,都发展种植了梅杏。梅杏也逐渐从武乡的权店村辐射开来,权店南面的沁县桃园走马岭,权店往北的分水岭乡,以及武乡的不少村庄,也都红红火火地把梅杏搞起来了。正因为这个产业选得对,梅杏从零星种到大面积种,从扶贫杏到产业杏,从路边卖到集中卖,从商家订购到网上卖,也没有几年时间。目前的权店村、桃园村、走马岭村,已经成为享有盛名的梅杏村,权店村的梅杏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走马岭村达到700亩,桃园村已经全是杏树,别无他树。这里的人们在脱贫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产业脱贫。
梅杏有一种成功的销售模式。农民依托的是土地,土地给农民的回报是果实。其实对农民来讲,种植不是问题,比果实更重要的是销售。早年的梅杏,因为产量小,靠的是马路市场,销售的对象是过往的客人。但随着梅杏产量的增加,特别是一度因为208国道修路导致梅杏滞销,也曾有过杏农担着梅杏到县政府,让县里帮助想办法的时候。好在县里积极为杏农着想,采取举办采摘节、成立合作社、注册商标、礼品包装、发动干部带头买等措施,帮助杏农渡过了难关,使梅杏产业在关键时刻保存下来,发展壮大。
梅杏在春天可以看花,漫山遍野的杏花吸引着成群结队的游人;在夏天献给人们的是美味无双的大杏,让人回味无穷吃之不够;在秋天落下的树叶,也是牛羊和兔子的上好饲料。像梅杏这种坡地山地都能种,耐寒耐旱好管理,集“绿化美化彩化财化”于一身的树种,是太行干石山区适宜大力发展的经济作物。走马岭、权店公路一线,梅杏种在山上,农民甜在心里,山村火了日子。这里的梅杏产业之路说明,农民种玉米是无奈的选择,种玉米也无法实现增收。只要有适宜的产业,山区的土地也一样种啥长啥。只要有适合的门路,山区的农民也一样可以尽快过上幸福的生活。
唯愿这里的“杏事”繁荣,愿杏农昂首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