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仰望北城门楼

  冬日的寒风渐渐吹来,暖阳也暧昧了不少,行走在上班的路上,若不是车辆太多,我总要停顿一阵,站在北广场,对着北城门楼深深仰望一阵,然后顺着门洞,转到门洞南面,再从南面仰望,然后才依依不舍离开。这样的仰望,这样的不舍,已经足有十年,足够数百次了。
  忻州,作为晋西北重要的城市,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的向阳遗址、月蜍遗址、商代墓群和石碾、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北魏石窟等,无不传递着华夏文明的众多故事,演绎着很多气壮山河的动人篇章。而建于东汉末年的忻州古城,更是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高超的建筑技艺,丰富的人文内涵,写就了半部忻州历史的沧桑。
  忻州古城原有四座城门:东曰“永丰门”,南曰“景贤门”,西曰“新兴门”,北曰“拱辰门”。在这四门之上,巍然屹立着四座城门楼,这四座城门楼:东曰“迎晖门”、南曰“康阜门”、西曰“留映门”、北曰“镇远门”。在这四座城门楼中,北城门楼因其保存年代长久完好且在其门楼三檐上高悬有“晋北锁钥”的牌匾,更受世人青睐,也更知名。
  仰望北城门楼,金黄色的“拱辰门”三字就在门洞上方一米。《忻州直隶州志·形胜》记载:州境南有赤塘、石岭之阻,北有忻口云内之隘。定襄、静乐分峙东西,宁武、雁门环山拱后,诚四塞之地也。又云:“按忻郡为全晋后藩,三关内障,出入锁钥,诚属要地。”拱辰门,意为“拱卫北辰,四方归向”,是对忻州作为独特地理位置的最好概括。
  仰望北城门楼,浮想联翩,我仿佛走进了忻州数千年的历史。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春秋时期的三义士救孤;从三国时期的貂蝉巧使“连环计”,到西晋时期的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国;从北宋时期忻州人民抗击金兵入侵、元蒙屠城,再到明朝中叶抵抗蒙古土默特部及明末李自成率部从城门洞下经过、北上攻取京城……北城门楼下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凄风苦雨,像一幕幕惊险刺激的电影镜头,从我眼前闪过,令我沉浸其中。
  冷风吹来,天空好似要下雪,而我的思绪和我的脚步一起,继续前行。
  我又习惯地一步步穿过厚重的门洞,抚摸着一层层砖石,向门楼南面走来,红色的古城墙巍然屹立,蓝色的“晋北锁钥”四字高悬于门楼三檐,其四字的意义与拱辰门异曲同工。忻州北城门楼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光明东街和五台山南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纯木结构,总高28米,楼身坐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门楼面阔七间(22.4米),纵深四间(12.5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三层檐下,四周共有红柱22根。清乾隆、同治年间数次维修,1942年曾更换大梁,是忻州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层木结构建筑,也是忻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9年重新彩画,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及2017年又多次进行维修和彩画。200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北城门楼南面(又称南广场)不远处向北仰望,北城门楼巍峨壮观,重檐欲飞,气势如虹依旧,古今历史风云在这里交汇融合。忻州壮美的历史在这里渐渐汇聚的同时,当代忻州古城的美好,也正如一幅色彩多姿的壮丽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这颗镶嵌在三晋大地的明珠正以其独特魅力闪耀出无限光辉,成为自在慢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打卡地。

张斯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6期

  • 第2024-12-15期

  • 第2024-12-14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2期

  • 第2024-12-11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