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跃 陈冬玲
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新时代,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始终坚持“四个辩证统一”,即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深刻把握“两创”实践的持久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种历史连续性包括“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内涵,它要求我们始终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持久力量。具体来说,既要植根历史、坚定文化自信;又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成果,至今仍旧熠熠生辉。植根历史文化沃土、立足本源是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支撑。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了中华民族始终昂扬向上的持久精神力量。时代在发展,新旧文明在时代中不断更迭。我们要结合时代创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坚持真理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深刻把握“两创”实践的文化根基。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新时代,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努力实现真理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说,要将研究思想理论与聚焦现实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真理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中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文化根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更加科学化、更加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华文明历经千锤百炼仍绵延不绝,正是得益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社会实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然要观照现实、回归实践,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以此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深刻把握“两创”实践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明确表明了党在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自党诞生之日起,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党性与人民性也是一致的。“两创”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特别注重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底蕴与本色。唯有坚持和维护党在“两创”中的核心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才能更具力量、更加持久,在最大范围内凝聚起磅礴力量。人民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的重要特征。只有真正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两创”的成果才能经受住人民大众的检验。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深刻把握“两创”实践的文化视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具有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这种包容性包括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内涵。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其实就是个性和共性、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不同的民族有其独有的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性;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则有着世界性的共性与规律,在交流互鉴中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中,要正确认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关系,以胸怀天下的包容性将“两创”推向新境界,为“两创”开阔文化视野。从民族性这一层面来说,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要特别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精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凝聚中华民族强大力量。从世界性这一层面来说,要坚持胸怀天下,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洞察人类进步潮流,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