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诗心与文心都付史谈中

——读张隆溪《中国文学史》

  提起张隆溪,不得不提到他的《道与逻各斯》《同工异曲》,对比较文学学科有重大影响,在学科建设中更是呼吁开展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文明的学科对话。《中国文学史》就是带着这样一种“跨越”激情的文学流变史。
  张隆溪提纲挈领地拎出中国文学发展重点的人与事,将文与论、读与赏、古与今、中与外有机结合起来,既看到中国文学的内部发展情况,又看到各个时代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互动,他试图在世界文学的地形图中,准确定位中国文学的位置,找到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与中国文明的基本特质,希望通过“文”来沟通,以冲破各民族与各文明的封闭圈,达到互相理解与互相尊重。
  张隆溪着重讲述了诗、文、小说,间夹以词、曲。古人之“文学”,由商周甲骨之“文”开始,“文”即“纹”,后者是晚出字,“纹”的本字是“文”,即花纹,是可见的表象。古人认为豹有豹纹、龟有龟纹、骨有骨纹,观察这些纹理,可以探寻天道真理;人类社会也有“纹理”可寻,通过观察社会之表象纹理,就可以探索社会发展之规律,所以与人有关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学”,故古人之“文学”最终都关乎“人”自身。
  诗之文体,导源于《诗经》《楚辞》,汉乐府远接先秦民歌传统制文人五言,故有《古诗十九首》标志五言诗的成熟;魏晋南北朝开掘声律,故有永明体、宫体诗;将押韵、对偶、声律引入诗歌,开唐代律诗先声,经过漫长的积累与发展,终成唐音,其丰神情韵成为诗之一宗;宋诗另辟蹊径、自成一格,其筋骨思理、平易冲淡为诗之另一大宗;唐宋之后,元明清诗之发展无外乎在宗唐与宗宋之间来回摇摆,形成了著名的唐宋诗之争。
  文当中最为人道的是赋体的发展,赋之发展也与《诗经》《楚辞》有关。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汉初骚体赋即模仿《楚辞》而来,西汉全盛时期成散体大赋,东汉转而入抒情小赋;跃魏晋而入南北朝,遂有骈体赋;唐引押韵对偶入赋成律赋;宋人欧阳修以散文化的章法,破赋体工整之态,自成文赋;自元始又开始学习汉赋;明清更有“文必秦汉”之说。
  小说主要来源于神话、先秦寓言、史传散文,这些文类“故事讲得好”成为先声。文言小说的真正开端,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也就是写人、写神话的小说。白话小说,来源于唐宋元的说书,也就是口头讲故事,至明代发展为历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清代大致沿着这个走向在发展。
  张隆溪在文学史的写作中,融入了自己跨文明对话的学术立场,希望透过文学来互相沟通,达到文学的互通互联、文明的互认互鉴、人类的互爱互助——这也是张隆溪《中国文学史》一大观点和贡献。

刘平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2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20期

  • 第2025-01-19期

  • 第2025-01-18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5期

  • 第2025-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