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购书爱好者,书柜的容量总嫌不够,每当买书回来都要闪展腾挪。囿于家中可怜的空间,能被自己收藏多个版本的书籍不是很多,《昭明文选》便是其一。
谈中国古代文学,《昭明文选》是本绕不开的书。先说这书名,似乎平常,古往今来的各家选文林林总总,昌黎先生有《韩愈文选》、东坡先生有《苏轼文选》……就像儿时花花绿绿的抄歌本,舞文弄墨之人总喜欢挑选出最中意的文章汇辑成书。但以“文选”作为书名,公认的只能是这部《昭明文选》,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得此书名,因为主持编选者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南梁是个有意思的朝代,虽然治国内忧外患,但王室在文艺上却多有建树。比如这位萧统,3岁读《论语》、5岁读“五经”,简直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可惜31岁英年早逝。幸好他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昭明文选》,斯人虽逝,其人其书却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名字,江河万古。
它的影响力有多大呢?唐代,“诗圣”杜甫不仅自己受益,还教育儿子宗武要“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宋代,陆游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近代,“选学”则成为专门的学问,受到众多文化名家的推崇。
《昭明文选》之所以历千古而弥新,因为萧统编纂时不再把文学作为经、史的附庸,而是突出其本身的独立价值,所选文章辞藻富丽、语句华美,是美文的典范。甚至有支持者认为,只有《昭明文选》才是文章的正宗,而把后来流传更广的选本《古文观止》贬斥为“村书”,难登大雅之堂。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读清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已略有难度,何况是距今约1500年的《昭明文选》。笔者家中虽有多个注释版本,但每当读到那些洋洋洒洒的大文章,还是望而生畏。比如那篇曾令洛阳纸贵的万字长文《三都赋》,让人惊叹于左思同时代的读书人,他们普遍有着今人难以想象的阅读能力和欣赏品位;再比如郭璞的《江赋》,这位风水学的奠基人在文章中屡用各种三点水旁的生僻字,每每令我望洋兴叹、一头雾水。
然而审美还是要有一定的门槛,方显其价值,否则便是直白寡淡的心灵鸡汤了。读书之乐不同于刷短视频,正在于三复斯言才可渐入佳境。只要用心去读,你总能在《昭明文选》中发现历史之趣、中文之美,想想那些脍炙人口的成语:《神女赋》的“巫山云雨”、《子虚赋》的“子虚乌有”、《游天台山赋》的“掷地有声”……
再这样列举下去,就成为相声的《报菜名》了,不妨尝鼎一脔。笔者很喜欢蔡邕这篇《郭有道碑文》,开头便说:“先生讳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碑主郭泰是咱山西人,东汉年间的名士,某次闲行遇雨,头巾垫起一角,时人竟纷纷效仿,可见其当时的声望;然而“禀命不融”,42岁便逝世,四方之士上千人前来会葬,由蔡邕撰写了这篇碑文。作为东汉末年最负盛名的文人,蔡邕经常应人请求为人撰写碑铭,无论是因为丰厚的润笔还是难以推脱的人情,往常作品中难免谀墓之语,唯有这篇《郭有道碑文》,纯粹是发自内心的景仰,作者后来感慨“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今日看来,此文仍是古代汉语难以逾越的典范。
原碑佚失后,清初由傅山重新书写,现藏于山西介休市博物馆。郭泰、傅山二人都是山西人的骄傲,隔着时空,由傅山致敬郭泰,更显不凡意义,此碑入选山西省《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可谓实至名归。
当然,再好的选本也难免遗珠之憾,比如陶渊明那篇《闲情赋》,笔者认为本来也可收录。陶渊明在世时并没有身后这样高的声誉,即便他的好朋友、文坛领袖颜延之,评价陶子也只认为“文取指达”,平淡达意而已,没太多文学价值。然而深宫中的太子萧统,却给予这位山林隐逸者极高的赞誉,编选《昭明文选》时特意收录其9篇诗文,唯独这篇《闲情赋》,萧统认为其白璧微瑕,没有讽谏的意义——你看看你,一个糟老头子单相思起来,一会儿愿做美人的腰带、一会儿又想当美人的鞋子,哪还有隐士的高傲?
每次读到萧统对《闲情赋》的批评,都让我暗暗生笑。年少倜傥的才子,却对爱情这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嗤之以鼻。对比曹植的《洛神赋》,同样写恋爱之苦,却收录于《昭明文选》,不禁令人感慨:只许王子相思,不许隐士闲情。
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