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一大早,高平府东街“葡萄干米面小羊店”门口就蜿蜒起长龙。满眼灯笼红,满街面羊香,男女老少个个喜气洋洋。
过罢老年过十五,拓上面羊敬先祖。拓面羊,一个“拓”字道出其制作工艺。将搋好碱水、揉搓匀实的面团按在模具里拓出桃呀、羊呀、马呀、石榴等形状,用刀贴着模具平刮下多余的面,将面羊轻磕在案板上,表层刷红糖或蜂蜜水(俗语“搭水”),然后再烘烤成型。面羊俗名“小羊”,又叫“小饦”,“饦”乃饼也,主材白面,辅材小米面。
面羊作为一种供品,在高平传承久远。人文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在此处羊头山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羊头山山巅至今矗立着状若羊首的巨石。羊与“祥”谐音,因仁、义、礼等美德的象征意义,被炎帝部族奉为精神图腾。炎帝子民以面羊供奉炎帝,表达对炎帝的感念与尊崇之情。
每年正月初五一过,拓小羊就被搬上家家户户的重要日程。拓小羊所需用具和工艺流程极为考究。用具为专门制作。两炉自盘的垍火,一个大号的鏊子——鏊底为一块圆铁板,配两个高高隆起的盖,盖外糊一层起保温作用的麦秸泥,铁板边沿铸一圈凹槽,以增加盖与鏊子的咬合度。拓小羊的模具,高平话叫“样子”,极具地方特色。技艺高超的木匠选择一块或长或方大约三四厘米厚的梨木,先凿后雕,阴刻出吉羊、寿桃、石榴、麒麟、双鱼、梅花鹿、银锁等造型。拓小羊的工艺复杂、流程繁琐。搋碱水、揉面、拓、刮、刷、摆、烘、烤、掀、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因此,拓小羊通常得几个人通力协作共同完成。搲一盆白面,兑半碗小米磨的
面,温水和好,捂在炕火边发酵几天,在约定日子里,妇女们端着面盆赶集似的聚向某家院子,红红火火拓小羊的大戏就在刺骨的寒风中拉开大幕。
小羊拓得好不好,每道程序都至关重要。发不好面,小羊不暄;搋不好碱水,小羊不香;拓不好样子,小羊不俊;兑不好搭水,小羊不鲜。最为关键的是那个掀鏊子盖掌握火候的人,直接决定小羊的“颜值”。两炉垍火,一炉烘鏊子,为底火;一炉烤鏊盖,为顶火。底火以烘为主,宜小;顶火以烤为要,须旺。两个鏊盖换三换,热气腾腾的开花小羊便新鲜出炉。小羊面红底白,因造型奇特、外酥内软、口感筋道、宜存耐放,成为高平独具特色的地方美味和馈赠佳品。
我和母亲挤在如长龙摆尾的队伍中向铺子张望,只见一不溜穿白围裙戴白帽的妇女,在一块与店铺齐长的硕大案板前双手翻飞,揉面、揪面、团面、拓桃、上箅、抹色,推入电烤箱,手法娴熟,一气呵成。她们只做供品寿桃。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那些用红绳一个个拴在孩童脖子上,既可做“耍货儿”又可当干粮的麒麟、石榴、银锁等小羊,被琳琅满目、色泽鲜艳、功能强大的高科技玩具所替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小羊的口味却在传承中创新,寿桃里添加鸡蛋、蜂蜜、葡萄干、山楂等,既保留传统小羊的酥脆口感,又融入面包、披萨等现代风味,令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店主还别出心裁做咸味小羊,撒葱花、花椒盐,刷色拉油,咬一口,鲜香四溢,虽不上供桌,却牢牢俘获人们的胃口。
老嫂子,要多少?轮到母亲,店主笑脸相迎。两袋寿桃,两袋咸羊。母亲爽声回答。昔日并不繁华的府东街,此刻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袋袋小羊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欢腾雀跃涌入千家万户,为张灯结彩的年节增添吉祥如意的幸福味道。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