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一个月,就进入了“三九三,冻破砖”的真正寒冬季节。
从冬至算起,冬至是“九头九”,每九天算“一九”,以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酒(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旧时,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人们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了许多记述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方法。“九九歌”,便是其中之一。
九九歌的出现较数九晚,但在唐、宋时已经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副其实,而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的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所差别。
山东地区的九九歌比较简洁:“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江浙一带的九九歌则更加生动细化一些:“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敢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这样类似的九九歌,在我国民间数不胜数,这里不再一一细说了。
过去,我国民间还有在冬至这天开始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先画一枝不染色的素瓣梅花,一共画出八十一个花瓣儿,表示自冬至开始的八十一天。冬至后,每天用颜色染在一个瓣儿上,等到八十一个瓣儿染完了,春天也就来到了。
有的则画一幅表格,九行八十一格,日涂一圈于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格满则寒消,谓之“九九消寒表”;还有人创作“九体”对联,每联九个字、每字皆九画,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等,把这些字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联上各填一笔,全联填完,春暖花开,谓之“九九迎春联”。以上种种,统称为“九九消寒图”。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看似简单,却别有一番韵味。细细想来,数九的习俗,正是我们劳动人民坚韧、乐观和淳朴情怀的真实反映。
矫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