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填仓节,亦称添仓节、天仓节。民间有老添仓小添仓之分,《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填仓,填满谷仓。农人们在这一天,以搬运填仓、点灯祀神、祭奠仓官等活动来祈愿来年粮丰仓满。童年时家乡的填仓节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缸里添水,囤里添粮,煎饼“盖仓”
正月二十五,晨曦微露,家家壮劳力便开始一趟一趟挑水将家里能装水的水缸水瓮全部挑满,意为财源广进。再将粗布口袋笸箩簸箕里的部分粮食填进粮囤粮缸,以示吃用不完。我家的大水缸、水桶、大铁盆、洗脸盆、菜盆、陶罐等,清凌凌的水满得能照见人。将升子里的玉米添进大粮缸时,父亲兴奋道:“春种一升米,秋收百囤粮。”娘开心地回应:“烧饼油糕顿顿有,好年好景日日甜。”水满仓添,全家开早饭吃煎饼,煎饼意为粮囤粮仓之盖,金秋囤满仓满,得用大盖来盖。家家主妇烙的煎饼与铁鏊齐大,鏊有多大煎饼就有多大,越大越好。
捏糕灯,搓灯捻,备灯盏
捏糕灯。天空蓝蓝、炊烟袅袅,家庭主妇们又忙着蒸糕面,地里种收的黍,家乡人称糜子,去皮后直径比小米大些,色黄,能酿酒,磨成面蒸熟性黏做糕面,红豆枣泥制成馅儿。蒸好的糕面揉筋道,搓分成面剂子捏成饺子皮样,填馅包成平平圆圆的大黄糕,垒两层作“灯座”。“灯座”上放置用糕面捏好的各种寓意添财添福平安吉祥的花糕,如包袱、口袋、鱼、元宝、狗(守门)、鸡(吃虫)等。最上层放糕面灯瓜瓜,灯瓜瓜也用糕面剂子捏成周围高中间低,边缘捏四个或五个豁口,象征四季平安、四通八达、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等吉祥之意。
搓灯捻、备灯盏。搓灯捻需枝棒、薄彩纸、棉花。枝棒为谷秆或糜子秆近穗头颈秆一段,剪取约火柴棒长,或用高粱秆剥皮剪成。薄彩纸剪成食指长两横指宽的长方形纸条,长的一头将纸条的一半剪成絮状,一絮棉花匀铺纸条,修剪好的枝棒放于另一头裹搓一起,一灯捻制成,顶端像刚绽放的锦带花一样漂亮。所需灯捻全部搓制完,插于灯瓜瓜上,除人口灯外,一灯瓜瓜一捻,注食油浸润。再将各种灯捧放瓷盘里,一盘一盏,备好晚上点。
田野拾柴,四方来财
田野拾柴,四方来财,四季发财。家家孩子放学,提柳筐带绳子,奔赴农田干涸渠道拾柴火捡树枝,好完成任务晚上看灯。夜幕降临,孩子们扛着背着干柴归家,未到村口,上灯了,宁静的乡村,家家户户的灯与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
点灯祭仓官,灯花兆丰年
人口灯插的灯捻要多出家里老小人口总数,意为添人。母亲将人口灯置于炕中间,笑容满面边点灯边念念有词:“人丁兴旺,金玉满堂。添福添喜,平安吉祥。”
包袱灯,放衣柜顶面,母亲兴奋地燃灯祝福:“三九棉衣三伏单,一年四季有衣穿”“添仓爷爷添仓来,绫罗绸缎添到柜柜来”。
口袋灯放置粮囤或粮缸上,点灯祈福:“添仓爷爷来添仓,米满囤,面满瓮,麻袋口袋往俺家里运。”
鱼灯漂水缸,“喜居宝地年年旺,福照家门岁岁祥”“事事如意,年年有余”。
元宝灯,亦为门灯,用筷子尖端穿入灯底部,插于门铁环上,点燃,“门子灯,筷子灯,银钱元宝快进门”“添仓爷爷添仓来,金银财宝添到俺家来”。
……
院中灯盏灯光摇曳,儿童笑看嬉闹,大人唱念祈福。民谣云:“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灯”“登”谐音,“糕”“高”谐音,寓意五谷丰登、粮仓升高。
乡亲父老期盼丰年的心愿,也是填仓节的焦点亮点。家家所有灯点燃齐亮,全家人便兴高采烈围坐炕上观人口灯灯花儿。
“灯花跳,丰年兆。”
“瞧,粒粒饱满朱红,今年高粱丰收!”
“看看,珍珠大小,金黄金黄,收黄豆!”
“我咋看都像棉桃,收棉花。”
“哟,还真像棉桃。”
“看来今年年景好,种什么收什么。”父亲道。
全家喜气洋洋,越说越起劲,仿佛已获丰收。左邻右舍看完自家人口灯,又互相串门交流分享着灯花儿的喜悦,讨论耕种计划。
之后,我长大成家,按习俗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回娘家。母亲依然开心地烙煎饼,但不再用铁鏊子烙那么大了;依旧炸油糕点灯,但灯变成了小红蜡烛,不再唱念祈福看灯花了。而那些已然远去的填仓节祭祀活动,始终充盈并温暖着我的记忆。
刘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