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廷玑《在园杂志》,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太原之桑落酒,峻易醉人。小瓶潞酒,亦曰‘人参酒’,在西边亦平常无奇,至南方则醇美,所云‘胭脂红滴潞州鲜’,人多艳称之,岂真物离乡贵耶?”在清代,山西的传统名酒如汾酒、潞酒都属于“烧酒”的范畴,主要用高粱酿制,但此处所说“太原之桑落酒”是什么酒?
桑落酒应是山西最早见于记载的名酒,但其出产地并不在太原,而在运城。关于“桑落酒”的记载,始见于《水经注》与《齐民要术》。《水经注》的“河水四”卷中谈到河东郡有一个名字叫刘堕的人,每年冬季悬绳制曲,于桑叶飘落的时节取河水酿酒,芳醇甘洌,名桑落酒。刘堕以擅酿名重一时,据说《洛阳伽蓝记》中所提到的“河东人刘白堕”就是同一人,他在暑热时节以长口瓮存酒,曝晒十日而滋味不变。《齐民要术》详细记录了桑落酒的制作方法,桑落酒是一种黍米酒,其原料主要是陈曲的曲末、蒸熟的黍米,口感应接近黄酒。之所以要在桑落时节开始,是因为酿造过程中,黍米的温度必须保持在一个较低范围内,否则极易发生变质而影响酒的口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气候史上算是一个“寒冷期”,农历十月桑落时,河水已然初冻,以初冻之水酿造的酒,又称“上时春酒”。
史籍也有不同的说法。《留青日札》中说“桑落”是一个坊井的名字,桑落时取其水酿酒,名桑落酒。《酒史》与《后史补》也说桑落酒是用“桑落坊”的井水所酿。对于桑落酒的出产地,几乎没有疑义,公认是河东蒲城,也就是今天的永济市一带。庾信诗里写:“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天”,此诗广被引用,但据钱谦益的考证,此诗已经后人篡改,原句应为“蒲城桑叶落”——这句确实对仗更工稳,韵律也更自然。钱说针对的是诗,与酒无关,不同的说法主要来自张凤翼的《谭辂》,他认为桑落酒是西羌的一种调和酒,系由马奶酒混合葡萄酒而成,因当地有桑落河得名。晋宣帝时,羌人以此酒为贡物献给朝廷,皇帝又赐予百官。但这个说法显然靠不住,唐宋以来,涉及桑落酒的诗词、笔记不下百条,不可能都是在说西域酒。褚人获则对桑落酒的酿制时间有所修正,他认为桑落酒是农历九月九日开始酿造,水米曲三三配比,桑落时酒熟。
桑落酒在南北朝时期颇为王公贵族所珍重。据《北史》记载,北魏汝南王元悦的兄长元怿为元乂所害,元悦仍对元乂殷勤侍奉,用桑落酒款待他,乃得授侍中之职。悦、乂在北魏历史上都是权臣,饮食起居极尽豪奢,可见桑落酒在当时十分珍贵,寻常百姓恐怕并不容易品尝到。到了唐朝,桑落酒已是一种知名的美酒。唐玄宗赏赐安禄山极厚,赐物中就有桑落酒。杜甫、白居易、钱起、刘禹锡的诗中都有关于桑落酒的描写。至宋亦然,黄庭坚有诗句云:“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送君以阳关坠泪之声!”但此时的桑落酒产量很大,已不似南北朝时期那般珍稀。明清时期的文人谈论桑落酒,每谓其滋味甘甜,比如朱彝尊有诗云:“桑落甘如蔗,齐向樽中泻”。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纵论天下名酒,认为酒的滋味以淡远为上,苦洌次之,甘甜最下。所以易州的酒滋味淡而有风致,胜于“青州从事”和京师的“薏酒”;襄陵酒洌,潞州酒苦,则等而下之;南和的刁氏酒,济上的露酒,河东的桑落酒,味道甘甜,所以销量虽大,却声价不振。近人杨联陞(陈寅恪的弟子)赠缪钺诗云:“黄发尊兄嫂,白眉羡子孙。草堂春不老,桑落酒常温。”随后他又注解道:“桑落酒亦可作田舍酒,拟于合掌又太寒酸。玉堂春不老太奢,留赠显者,草堂较切实。”玉堂春也是山西酒,产于临汾,此处说桑落酒寒酸,玉堂春奢侈,应是明清以来的状况。
何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