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平定双塔:青砖森森 奇崛不凡

  •   苍茫的天际线下,太行深处的古州平定城中,双塔宛若两位穿越时空的老者静静伫立,以其独有的风姿骨韵,低吟浅唱着千年的辉煌与沧桑。游人至此,或驻足仰望其巍峨,或绕塔漫步寻幽,无不沉醉于一种难以名状的宁静与祥和之中。
      历史上的古州平定,有着“文献名邦”的美称。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天宁寺双塔、娘子关、固关等历代古建筑遗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千年的辉煌。今天的古城,已是高楼大厦林立,然核心区域上城街一带还有幸留存着阳春楼、石板路及成片的老民居。在古建专家罗巍的带领下,我们穿过阳春楼门洞,沿着石板路,径直来到天宁寺。罗巍曾于2005年主持制定过天宁寺双塔的维修方案,并著有《平定天宁寺双塔》一书。

    轮廓形制古朴典雅

      眼前的双塔东西相向,相距30余米,造型古朴典雅,斗拱飞檐,塔身上雕有直棂窗和板门,门楣上门簪古朴,板门上门钉楚楚,门扇半掩,甚为精美。西塔每一层的窗棂图案,与东塔统一采用简洁竖条设计的风格不同,每层花样皆不同,或鱼鳞形、或元宝形、或方格形,庄重里透着柔美雅致。东塔檐下比西塔多了角梁风铃,尤显华贵。两塔形制基本相同,高约21米,但东塔为实心塔,而西塔为空心塔,均为八角形仿木制楼阁式砖塔,共有4层,每层带有平座,平座为宋代特有,仿佛门窗下的阳台。其层数特有,轮廓形制奇特,在全国没有与其相似的造型,可谓珍贵之极。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塔身上,为双塔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2005年天宁寺双塔修复时曾出土过石碑,据碑文记载,西塔“始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月”,在平定知军事谭延德的主持下建造。大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谭延德接到宋太宗圣旨,在平定县周边寻觅佛骨舍利。谭将军来到平定县西丹回村的焦山(今平定西回村),命令军士“披沙掬土,临波澄汰”,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僧人墓地收集了大量舍利子送至官府,次年将舍利子迎送到天宁寺的前身——寿宁寺供养,并在寺门外西南角修建舍利塔,将数万枚舍利供葬于塔下。2005年开启维修西塔工程时,塔下地宫内果真如发掘出的《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石碑所记,出土了大量的佛舍利子。
      至北宋中期,全国建造双塔之风盛行,天宁寺东塔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罗巍说,楼阁式塔是汉代印度塔与中国楼阁房屋建筑相糅合而成的一种派生建筑,而双塔叠加,又蕴含着敬仰释迦佛与多宝佛两位佛祖共同弘扬佛法的含义。《平定州志》记载,“天宁寺,在下城南营,宋熙宁间建,赐名天宁万寿禅林,敕太师蔡京书额,有双塔,东西对峙,高十余丈”,据此推测,东塔很可能是在寿宁寺旧址上重建天宁寺时所建,比西塔晚了70余年。塔影斑驳,与周围的绿植交相辉映,站在塔下仰望,不禁让人感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以及那份跨越时空的坚韧与信仰。

    雌雄双塔蕴藏深意

      在民间,天宁寺双塔俗称为“雌雄塔”或“公母塔”。“雌”和“雄”,是生物界才有的概念,为什么将这对双塔叫作雌雄塔呢?罗巍细致地为我们从双塔的细节处一一对比进行了讲解。
      中国文化是具有方向性和空间感的文化,因而并列的双塔,居东的塔为阳,在西的塔为阴,而“阴阳”又与“雌雄”对应,由此,东西双塔单在方位上,已具备雄雌之别。再细观东西两塔上的飞檐斗拱,最特别之处在于,东塔为单、西塔为双。东塔之上,斗拱以单块砖石精雕细琢,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仿佛自然生成,透出一股雄浑与力量的“阳刚”之气。而西塔斗拱,则采用双砖合并雕制,两块砖石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温婉细腻、和谐共生的“阴柔”之韵。这不仅仅是建筑技艺的展现,更是古人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它们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分类,更是宇宙万物阴阳调和、雌雄相依的哲学象征。因此,这两座塔,一阳一阴、一雄一雌,相互辉映,共同诉说着古人对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再者,从塔身结构看,西塔是空心的,从二层开始到顶层是直通的上下空间,每层皆有塔门,塔腹内设有佛龛,朝拜者需怀揣虔诚之心步入塔内接受佛祖点化,待走出塔门时便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重生,正因如此,西塔被赋予了母性的隐义。东塔是一座实心塔,除一层周边有4个券洞以外,塔身是不能攀入的,朝拜者唯有心怀敬意,立于露天之下,仰望其巍峨挺拔、庄重威严之姿。两座塔不同的结构,使朝拜者产生了不同的朝拜效果,建塔人巧妙地使用了象征性的手法,使东、西两塔也具有了象征性的喻义。

    唐风宋韵各有千秋

      建筑是罗巍热爱的专业,说起天宁寺双塔的建筑风格,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两座古塔巍然矗立,尽显宋代建筑之精髓,在双塔的三层平座,皆巧妙镌刻有一圈装饰性极强的横向斗拱,此斗拱设计独特,两拱头彼此相依,交相辉映,共同托举起上方的散斗,这种构造在宋代被形象地称为“鸳鸯交首拱”,是宋代建筑艺术中的一抹亮色,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与精湛技艺。再看双塔之上的假门,设计亦是别具匠心,东西两面的门扉被匠心独运地设计成半掩之态,从中仿佛能穿越时空,窥见宋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趣。此种半掩门式的设计,为宋金时期独有,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
      从西塔建成,到东塔和天宁寺的修复长达70余年,以至两座古塔的建筑风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时间上的距离使两座“相似”的古塔分别打上了各自所处时期的风格烙印。西塔以古朴典雅之姿,展现了砖雕柱子直接承托斗拱的简约设计,其梁架则巧妙地采用了一根横向延伸、承受水平力的“栏额”,手法十分简洁。而东塔相应部位,其柱子、梁架与斗拱之间增添了一抹新元素——名为“普柏枋”的水平木梁。普柏枋的融入,不仅优化了木构架的力学结构,更在视觉上赋予了建筑丰富的线条与光影层次。宋代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中所述的规制中,有普柏枋斜向交织,构筑起一个稳固方形框架体系,这一做法在唐、五代时期的建筑中尚未见到,两座砖塔忠实地展现了这个环节上木结构的变化。
      双塔均采用了八棱柱形的结构设计,这种形制在唐、五代较多出现,是一种比较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到宋代已很少使用。西塔建造于宋初,很自然地遗有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建筑风格,而稍后的东塔建造时已至宋代中期,细节上可明显看出宋代风格,但结构上仍然模仿了八棱柱的形制。两塔建造风格上,既可见传承的痕迹,又能看到发展的变化,这也是双塔很重要的看点。因此,可以说这两座砖塔不仅是一道唐宋建筑风格的分水岭,更是中国古建筑从唐至宋风格转换与变迁的生动缩影。
      夕阳西下,双塔在余晖中更显古朴庄重,罗巍细致地观察着双塔每一处细节,眼中闪烁着深沉的热爱。
      据记载,天宁寺及双塔历经宋、元、明、清几代,都有大规模维修记载,但到抗战前夕,只剩下一对孤零零的双塔。20世纪80年代初,西塔的三层、四层轰然塌毁,剩下的两层也岌岌可危;东塔也因为地基浸水,发生了严重倾斜,之后一直没有得到修缮。对此情状心痛不已的罗巍,在2003年给平定县文物部门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建议启动对双塔的保护性大修。
      次年,平定县文物部门着手修缮双塔的准备工作,罗巍受邀参与,并主持设计了修复方案。从实测实量具体尺寸开始,他积累了大量手绘画稿和第一手尺寸资料,翻阅了大量的宋代寺院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资料,同时参照旧有的老照片和文字性资料,对双塔的本来面貌进行了严谨的科学推测,拿出了完整的全套图纸和修缮方案。2005年7月,双塔的修缮正式开始。修缮过程中,罗巍要求对旧有构件进行原位恢复,对缺损的斗拱、门窗的砖构件,严格按照原样重新复制。而遇到砖不够的情况怎么办?他的办法很巧妙,把原件旧砖从中间劈开,中间贴上厚度相同的红砖,里外仍用原砖,这样无论从里外看,都与原件形状相同。
      西塔损毁严重,上半部早已不复存在,下部一层塔身也因千年风雨冲刷真貌难寻,能否真实地复原,是设计中的主要课题。在实测实量的记录中,罗巍带领设计人员对原塔的墙身和补修过的墙身,从灰浆的色彩和成分、砖体的尺寸和材质,以及施工手法的时代特征等多种角度综合分析,最大限度地保证原塔的原始风貌、原始色彩、原始历史信息,使双塔仍然是“原来的双塔”,尽量减少文物价值的流失。
      “天宁双塔比肩高,誉享九州青砖造;迎晖送霞蕴奇珍,千年屹立傲云霄。”2006年5月,修复工程竣工,修旧如旧,双塔又现昔日风采。

    白英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 第2025-03-09期

    • 第2025-03-08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5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3-03期

    • 第2025-03-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