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此时的太原汾河公园春景初绽,鱼翔浅底、鸟儿翱翔、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漫步于此,不禁感叹,汾河为太原增添了无限灵动与生机。然而,历史上的汾河并非如此。
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100多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被称为太原的母亲河。太原人引汾灌溉的历史悠久,静波安澜时,浇灌两岸稻禾花香;洪水肆虐时,城乡罹患于浊浪滔滔。可谓,福亦汾河,祸亦汾河。太原城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河史。而一条金刚堰路,正是太原人民在治理汾河的过程中留下的不灭遗痕。
自宋毁晋阳古城,潘美重建太原开始,这里就一直遭受河水泛滥之害。据历史记载,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宋廷调陈尧佐任并州知州,着手治理日益严重的汾河水患。陈尧佐组织百姓筑起柳溪堤,缓解了水患。之后,北宋年间,太原知府王素对柳溪堤进行了修复、加固和拓展。明清时期,汾河坝堰被划分为长字段、堤字段、永字段、固字段、汾字段、泽字段、安字段、澜字段8段进行加固。长字段即处于现在的金刚堰路一带。清光绪十二年,汾河决堤,滔滔洪水汹涌咆哮入城,逾墙穿屋而过,太原变为泽国,损失惨重,唯独长字段岿然不动,人们赞誉此段堤坝堪称“金刚”,“金刚堰”由此得名。
明清时期的8段长堤其实为一组藏头名,取每段首字为“长堤永固,汾泽安澜”。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汾河安澜的殷切期盼。可是,汾河并没有如民所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汾河水库建成,汾河“巨龙”才终于被驯服,汾水安澜由理想照进现实。然而,三晋儿女治理汾河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从1998年至2021年,汾河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生态修复治理,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治理后,43公里的汾河公园绿色生态长廊宛若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如今,汾河公园已成为市民的“天然氧吧”“景观长廊”,“碧水云停鱼儿跃,杨柳吐绿鸟雀啼”,游人沿河信步南北,安享惬意,目之所及皆风景。
那条曾经的“护城金刚”也化身连接旱西关街与胜利街的南北通衢,依旧守护在汾河东岸。这里,银行、学校、小区林立,街道两侧的杨柳高大挺拔,人们穿梭于此,偶尔还会谈及那段斗水护城的历史。
申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