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1846.3万亩,沿黄19个县实现基本绿化。”“春风向暖,又到了一年一度天鹅迁徙的时节。运城盐湖湿地、平陆三湾湿地和芮城圣天湖景区的白天鹅陆续踏上北归之旅。”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两则新闻背后,是三晋大地不断扩绿、兴绿、护绿的生动实践。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省不断厚植全省生态根基和绿色家底,从《关于全面加强三北工程建设的令》《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令》,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让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生态“绿色”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
平陆三湾湿地因候鸟而兴,附近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为“生态旅游地”,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吃住行消费。盐湖湿地则发展起观鸟产业,“鸟导”们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专业服务。“生态+”模式将林业、康养、农业、文化、旅游融会贯通,构建起多元化的生态转化链条,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重点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好“三北”工程,推广好森林景观利用,开发好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旅游产品,丰富研学、自驾、康养等多样化业态,充分挖掘和利用“绿”的价值,孕育“绿”的产业。
撰稿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