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我的家乡阳城就有两个既寻常又特有的味道,让人既吃得舒心又感慨万千。
第一个味道杂格,做法独特、吃有境界。
先炖骨头汤。从市场上买回猪骨炖在大锅里,每天加水,直到骨头没了味道,这汤就算熬好了。早上,店家将骨头汤舀到一口锅里,放火上加热,然后将备好的羊杂、牛杂和猪血,还有煮熟的萝卜片,一起入锅,再放调料炖,不一会儿就香味扑鼻。这只是做成了一半,还有一样主料,就是阳城粉条。必须是自家漏的那种新鲜的宽粉条,吃起来感觉柔嫩。卖杂格一般需要两口锅,一口锅用来加热软化粉条。客人一来,先从锅里捞出半碗粉条,再从另一口锅里舀出萝卜片、少许羊杂(或牛杂)和猪血,放上些蒜汤和花椒水,一碗杂格就成了。同时,可以配油条或者泡煎饼。吃一口,舒坦!
每天早上,是阳城人吃杂格的最佳时间。食客们或坐或站、或蹲或等,自成一景。
杂格铺虽然遍布全城,但各有各的固定食客。有的食客私下还要互相比较哪家摊位的杂格好,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第二天一早来到自己的定点摊位,一碗杂格下肚,自豪感上升,不快感全无。每当此时,知戏文的人会哼上一句:“吃饱拨拉肚,悠悠走几步。不需乱思量,杂格是财富。”还有文才高者居然吟咏:“一碗杂格,人生何求?吃在肚里,赛过春秋。君到阳城,必吃杂格。不吃杂格,无事顺溜。”
第二个味道,是烧肝。
“阳城烧肝”制作并不复杂,一斤猪肝、半斤蒜。先把猪肝和蒜洗净、切碎,放入适量姜、花椒粉拌匀,再把准备好的干粉磨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撒入猪肝里。再放入少量的鸡蛋,反复拌匀。将拌好的猪肝用猪油卷成圆柱,先放入煎盘内用油煎硬定型,再将定型后的烧肝放入蒸锅里蒸20分钟取出。食用时切成片,放入油锅炸。炸至发黄,捞出入盘,撒适量葱丝,根据个人口味配醋食用。阳城人不仅日常食用,逢年过节更是不可缺少。
“阳城烧肝”之所以出名,在于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金灭北宋后,当地民众不堪忍受金朝统治者的欺凌,纷纷展开抗金斗争。位于太行山上的泽州、阳城,成为抗金战争前沿。晋城义士梁兴率领的太行忠义社义军和岳飞取得联系后,以“岳家军”的名义,在阳城境内开展抗金斗争,屡屡大捷,使金兵闻风丧胆。后来,岳飞遇难的消息传到太行山上,太行义士无不义愤填膺,各山寨均设起祭奠岳将军的灵堂。人们将猪头割下写上秦桧的名字,又将猪的心、肝、肺掏出摆在供台上,仍不解气,又将心、肝、肺烧煎。
烧煎猪肝的厨师是阳城人,煎肝时抓了一大把蒜,又拌了些粉,狠命在案板上剁个稀烂。结果,没办法在锅里烧,只得割了块猪油卷住,再用浅油煎,定型后捞出,仍觉不解气,又放进笼锅里蒸了半天,这才放上供桌。祭奠结束后,厨师又把烧肝切成片,用红油重新煎了一遍,才叫来义士们吃。山西人有吃醋的习惯,把烧好的肝放到醋碟里一蘸,外焦里嫩,好吃极了。自此,这道菜在山寨传开。后来,这个厨师在阳城县城开了个饭铺,卖开烧猪肝,“阳城烧肝”这道菜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张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