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岁数,总会质疑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古人李白也曾探讨活着的意义,其《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李白的一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朝廷,“天子呼来不上船”;在流放的路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喝酒的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呼朋唤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生短短几十年,总会经历一些高兴的、不高兴的事情。人们总是想尽办法,希望活得久一点,事情总是不能那么如意,生死总在一线之间。
纵观自己人生的起起伏伏,突然明白:每一个人只不过是这个地球的过客。既是过客,选择一种客气的活法,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客气”这个词,感觉把人的距离拉得很远。甚至在有些人眼中,它代表着虚伪、做作。然而,真正的客气,是一种尊重,一种包容,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温柔以待。
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做人要客气些,不要得罪人。”那时的我,年幼无知,只是认真地遵循着这些教诲。在与人交往时,我会礼貌地问候,微笑地回应,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客气并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礼仪,它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
高中时,我参加一个生日聚会。聚会上的人很多,我的一个表弟总是喜欢打断别人说话,还时不时与他人争论。起初,我感到很不自在,甚至有些生气。但当我看到他眼中闪烁的不安和自卑时,我选择了沉默。没有反驳他,也没有与他争吵,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态度对待他。聚会结束后,他突然拉住我,低声说道:“谢谢哥哥,今天没有和我计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客气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化解矛盾,温暖人心。
从那以后,我更加用心地去体会“客气”的真正含义。我学会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学会了在别人犯错时,给予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在别人成功时,真诚地送上祝福。我开始明白,客气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然而,客气地活着并不容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常常会被各种利益和欲望所驱使,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人的感受。有时候,我会感到疲惫和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因为我的客气而露出笑容的人,那些因为我的理解和包容而重新找回自信的人。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客气地活着”。
一次旅行中,一位老人摔倒了,我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并把他安全地送回了家。老人连声道谢。看着他们全家人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因为我做了一件好事,而是因为我用自己的行为传递了一份温暖和善意。我想,这也许就是“客气地活着”的意义所在吧。
客气地活着,让我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缺点。我开始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用心去发现,就能看到。我不再轻易地评判别人,也不再因为自己的偏见而错过那些美好的事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也学会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寻找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
然而,客气地活着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相反,它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我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轻易改变自己,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信心。我学会了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我明白,只有在保持自我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做到“客气地活着”。
与人交往中,我学会了倾听。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很多时候,人们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的人。当我用心去倾听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情感链接。这种链接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力量。我开始明白,客气地活着,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刚转业的时候,有位同事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同事的父母热情地招待我,为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在饭桌上,他们不断地给我夹菜,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我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一种被关怀和爱护的感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客气地活着,也意味着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用心去珍惜每一次相遇和相知。
客气地活着,让我学会了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朋友的支持和陪伴,感恩生活给予我的一切。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都来之不易,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和呵护。我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公,也不再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生活一定会回报更多的美好。
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