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为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省域国际传播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科学把握地方省域国际传播工作着力点,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和本地发展双重效能,积极构建立体协同国际传播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地方文化IP的全球化表达,锚定“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策略,全面调动市县级“神经末梢”融媒体的在地优势,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丰富多彩的时代贡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重要标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主张,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为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力、筑牢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引领与行动指南。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省域国际传播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入快车道,成为新时代立体化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更长远的历史眼光、更宽广的世界胸怀、更强烈的时代责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
科学把握地方省域国际传播工作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其关键在于“讲什么”。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在传播内容上围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精耕细作。无论是传播力和影响力甚广的云南“大象北迁”,还是“沉睡数千年,一醒惊世人”的三星堆文物,抑或是浙江义乌凭借其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独特地位,精准面向常驻外商及往来客商群体,积极讲述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故事,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义乌及中国发展成就的理解与认同……具体真实生动的人、事、物、现象总是能够润物细无声,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发共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也随之被传播到四面八方、五洲四海。
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和本地发展双重效能。省域国际传播工作具有贴近地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点,处于“故事矿场”一线,能够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创新实践,为国际传播提供丰富多样、生动鲜活的素材。要立足于本省实际需求与特色优势,找准服务国家战略与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效结合点,以支线充实国家主线,充分激活本地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例如,重庆紧扣“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定位,全力打造西部国际传播枢纽;湖北依托“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努力唱响长江之歌;山西专注于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讲述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交相辉映的三晋风采。各地要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释放本地国际传播优势的路径,把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在服务全国国际传播大局中担当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积极构建立体协同国际传播工作格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受众的分众化与圈层化特征愈发明显。不同受众群体基于兴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多维度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接收圈层,这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改变以媒体为单一主体的传播模式,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公众等多元主体纳入国际传播体系,充分利用多种可通可达的传播路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整合文旅、商务、外事等部门资源,充分激发政府部门、跨国企业、留学生、自媒体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彼此协同的“全员参与”。例如,湖北成立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定位为赋能平台,有效整合长江文化的研究成果、文旅资源、演艺资源和传播资源,以项目牵引为纽带,为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提供广阔空间,实现资源的互补共享,团结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广泛推动长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不断提升传播效能,促进国际传播形成更大合力,共同唱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大合唱”需要各地携手合作、同向而行。
积极探索地方文化IP的全球化表达。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省域传播常面临素材同质化、叙事框架单一及表现形式趋同的困境。省域国际传播需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传播理念,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辨识度与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内容IP,通过故事化、专业化运营触达目标受众。如,四川省打造的“神秘蜀韵”国际传播品牌,系统性整合在地文化资源,聚焦三星堆考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蜀道历史廊道及大熊猫生态符号四大核心要素,构建起以视听文本生产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在特色IP 开发的成功实践中,云南抓住“大象北迁”事件切入全球生态议题,贵州的“村超”“村BA”成为国际知名IP。在文化输出的创新路径上,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引发现象级传播,将山西古建筑推向世界,带动三晋文化“同船出海”。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深度挖掘其历史叙事,打造兼具中国意义与世界价值的文化IP,亦可围绕生态环保议题,讲述地方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方面的新路径。
锚定“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策略。只有被受众选择和接受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推动中国形象长期扎根海外,需要精准关注具体的国别背景和交流情境来宣介立体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全新的文化视角。精准传播的基础是深入了解目标受众,各省可依托高校智库的研究力量,加强对重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为精准传播提供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例如,云南整合高校与智库,建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将国别研究与传播实践结合,针对泰国、印度等国的文化特质定制内容。聚焦具体国家和地区,是推动省域国际传播工作嵌入传播对象的有效着力点、准确发力点。针对不同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例如,针对朱鹮在日本、韩国等地被赋予神圣性,陕西专门设立朱鹮账号直播其野化放飞,实现濒危物种保护叙事与东亚文化记忆的跨媒介共振,其直播内容在日韩目标受众群中达成百万级实时交互。
全面调动市县级“神经末梢”融媒体的在地优势。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扎根基层,贴近社区,具有天然的传播亲和力,被认为是传播体系的“神经末梢”。尤其是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各省已基本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地市级媒体融合也初见成效。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硬件设备齐全,传播技术和手段显著提升,具备较强的国际传播潜力。要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媒体国际传播意识,发挥其先天的在场优势,推动形成各省整体化、生态化的国际传播体系。精心策划并举办各类独具特色的赛事与活动,推出喜闻乐见的外宣产品。巧妙地将地方文化元素与国际流行趋势相融合,从代代相承的乡土文化瑰宝中,精心筛选出与国家文化紧密交织、与民族发展脉络同频共振的优质素材,通过基层视角讲述身边故事,丰富国家叙事,以小见大增强全球受众的代入感、共鸣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既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又要传播好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坚持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各地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丰富多彩的时代贡献。(作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