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坚持守正创新,应兼具坚守本质的恒力与勇于创新的活力,以恒力赓续历史文脉、以活力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新征程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做到守正创新。守正是立足本源,确保文化根脉不偏离、不断裂。创新则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兼具坚守本质的恒力与勇于创新的活力,以恒力赓续历史文脉、以活力谱写当代华章。
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被反复验证,人民性和实践性被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被不断彰显,这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生命源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时代的“切换”。通过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马克思主义,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将二者熔铸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守正创新,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华文明以革故鼎新的内核闻名于世,始终在赓续传统中开创新局,在推陈出新中传承文脉,既保持着厚重底蕴,又彰显出蓬勃生机。这种永不停滞的创新禀赋,铸就了中华民族尊古不复古的辩证智慧与守正不守旧的开拓品格,培育出直面时代挑战、善纳文明成果的开放胸襟。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正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路径,将这份文明基因转化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以数字技术打通三晋文脉,让晋城玉皇庙的元代二十八星宿彩塑、铁佛寺怒目金刚在游戏世界再获新生。制作团队历时4年扫描山西古建,游戏中36处标志场景中的27处植根于三晋大地。《黑神话:悟空》引发的文旅热潮席卷山西:云冈石窟游客激增,悬空寺悬臂栈道排起千米长龙,应县木塔千年榫卯成研学焦点。当晋剧梆子在数字西游中奏响,北魏斧凿、永乐宫壁画与圣母殿盘龙,通过现代科技完成从传统文学经典到文化符号的涅槃——这不仅是游戏破圈,更是山西文化基因在当代的觉醒与传承。正是这种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使历史遗存焕发新生,也为文艺创作开辟了全新的表达维度。新时代文艺以创新笔触为文艺创作开辟了全新的表达维度。《山海情》用黄土地上的汗水浇筑了一部脱贫攻坚的长诗画卷,《长津湖》激荡着爱国主义的动人情怀;当《长安三万里》的诗人驭鹤飞越水墨江山,《只此青绿》的舞者用肢体晕染千里青绿,传统文化钻透纸背,在新载体中焕发新生。这场创新与传统的碰撞,既是千年美学的当代表达,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磅礴回响。
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之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已然成为中国前进路上的“必修课”。相较于国内文化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蓬勃竞发,为中华文化赢得全球认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东方美学重构全球票房神话,将三星堆文明、商周礼器与宋代山水熔铸为中华奇观。影片中的天元鼎以商代青铜纹样为参考,融入后母戊鼎的饕餮纹,在银幕吞吐间炼化间重现“藏礼于器”的文明印记;三星堆结界兽通过青铜纵目与卷鼻兽面的创新形变,使古蜀青铜的瞳仁在IMAX银幕投射当代目光;玉虚宫场景更是解构《瑞鹤图》的宋式美学典范,斗拱飞檐托起宣和画院的青绿长卷,让丹顶鹤挣脱绢帛的平面束缚,在沉浸式穹顶空间上演水墨与数字艺术的跨维对话。除此之外,云端传播矩阵正重塑文化传承的范式,比如,现象级传播案例——李子柒以诗意化的剪辑重构东方生活美学:其《雕漆隐花》系列通过虚实交织的镜头语言,将蜀锦经纬、漆器雕琢等千年技艺转化为世界通行的美学符号。从YouTube创作者争相解读东方工艺到外网掀起的“新中式手作”复刻风潮,印证了当非遗技艺这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多维媒介突破地域疆界,中国智慧便升华为人类共享的文明图谱。这种以现代语态激活文明基因的实践,正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进阶为“被渴望”。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繁荣存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生机,传承红色基因,壮大先进文化阵地,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文化根基与精神基础。(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