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守好网络育人“主阵地” 打造网络思政“主力军”

  

吴琼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完备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加强线上思想阵地建设,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清朗网络”青年力量,传播网络正能量。

  当前,网络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校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完备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加强线上思想阵地建设,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清朗网络”青年力量,传播网络正能量,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日常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思维碰撞、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新媒体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极大地拓展了教育资源的边界。通过互联网,高校能够便捷地获取海量的思政教育素材,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立体。在教育形式上,新媒体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短视频、直播、H5页面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比如,一些高校积极利用抖音直播开展思政课,邀请党建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线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事热点,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互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媒体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思想交流。比如以党建主题讨论区为例,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对党史故事的感悟,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能动性,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态势,不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见效、创新发展,构建铸魂育人网络新生态。高校要树立网络思维,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上下功夫,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网络上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内容建设,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平台建设方面,要着力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构建一体化的网络育人格局。一是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实现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例如,在学校官网设置微信公众号、微博链接入口,方便学生在不同平台之间切换,一站式获取所需信息。同时,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明确其功能定位,发布有针对性的内容。比如,微信公众号可以侧重于深度文章的推送,微博则更适合发布即时性的信息和热点话题,抖音平台以短视频形式传播思政要点,吸引学生关注。二是结合党建工作,打造特色党建平台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可以建设专门的“红色校园网”,在其中设置党史学习、党员风采、党建活动直播等板块。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党建学习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三是在内容创新上,要深入挖掘党建资源,将党的历史、理论、方针政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比如,以“四史”教育为契机,制作系列网络课程,生动讲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四是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创新内容呈现方式。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外,增加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制作生动有趣的思政短视频,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思政要点;开发互动式的思政教育H5页面,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教师队伍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要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新媒体技术培训,内容涵盖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技巧、短视频制作、网络舆情应对等方面。比如,邀请新媒体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分享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案例,拓宽教师的视野。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管理机制是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安全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制度,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审核把关,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权威、积极向上。对于大学生如何运用网络媒体手段查看有效信息、开展学习、传播正能量进行专题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进行有效监管,让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或开展丰富的活动。例如,每天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比如“学习强国”、思政慕课等)进行打卡学习,融入课程评价或给予一定奖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有意义的短视频,开展网络评比展示等。通过有效引导和监管机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新媒体使用习惯。
  高校应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要持续探索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比如符合学生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网络特点,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内容形式、强化队伍建设和完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3期

  • 第2025-03-22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9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7期

  • 第2025-03-16期

  • 第2025-03-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