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哲
打开中国版图,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像一道挺起的“脊梁”,静卧在江河之间。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汇聚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承载着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着全国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自2004年3月首次提出至今已20余载。中部六省不负众望,在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提出8个方面的重要指导意见。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山西,作为中部六省最北端的省份也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将牢记领袖嘱托,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能源保供有山西 能源革命看山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赋予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重大使命。
使命在肩、感恩奋进。山西加快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能源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能源保供彰显山西担当。坚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不断加强煤炭、煤层气、煤电等兜底保障能力。加快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非常规天然气基地、电力外送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五大基地”建设,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以煤炭的“稳”和“增”为全国大局作出了贡献。面对国际国内煤炭供应复杂局面,山西坚定扛起能源大省责任担当,认真践行“决不能让国家为煤发愁”的庄严承诺,全力做好煤炭稳价保供。2020—2023年全省原煤产量连续四年在全国位于第一位,承担国家下达的电煤中长期合同任务超12亿吨,以长协价保障24个省份的电煤需求。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126873.8万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7%,在能源保供中作出了山西贡献。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山西能源发展向“绿”而行,向“新”发力。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不断推动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已经成为山西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智能化煤矿达到268座,位于全国前列,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超过165亿立方米,增长12.7%。山西新能源装机达到6189.45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比重的50.37%。全省能耗强度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并持续下降。此外,山西绿电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5%以上,绿证交易量突破131.7万张,绿电交易量76.6亿千瓦时,主要外送到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湖北等全国23个省市,外送量全国第一。绿电,成为山西传递给外界的绿色名片。
山西传统能源产业基础雄厚,可再生能源资源集聚,具有转型发展的优势条件和迫切需要。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全面优化全省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业要紧扣煤炭绿色开发利用这一能源革命试点的“重头戏”,夯实煤炭稳产稳供基础。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力推广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应用,确保2027年全省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促进煤电行业提质增效,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稳步推动煤炭洗选行业提质升级,持续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设。电力产业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开发,全力做好“绿色能源+”和绿电大文章;非常规天然气产业要加快推动“三气”上产技术攻关,持续加强不同气种、不同区域、不同层系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增储上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集聚新质生产力先导力量。聚力打造“山西氢谷”,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开发,培育氢能在工业领域的新经济、新业态模式。建设能源科技创新高地,高标准办好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转型发展换动能 产业升级添活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战略全局,科学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概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从6个方面对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重要部署,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在首位,为新征程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前进方向。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山西转型发展的探索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我们指引方向。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西要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强调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切中问题要害,对山西克服短板、增强发展动力、挖掘发展潜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山西转型发展指明了金光大道。
牢记领袖殷殷嘱托,山西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煤炭深度捆绑的山西,正在产业转型发展之路上奋楫前行,跑出加速度,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一幅生动的转型发展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根本上是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摆脱对煤炭的过多依赖。面对全球化石能源消费退坡的大趋势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我们坚定目标、自我加压,进一步深化全方位转型,加快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目前从发展势头上来讲,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递增态势。新产业曙光渐露,11个设区市都谋划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良好态势。
新征程上,山西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从山西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本省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将通过数字化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先进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新兴产业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未来产业将注重精准选择和点上突破,发挥现有装置优势,培育转化新技术,抢占行业制高点。推进“四链”融合发展。深化科技产业融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实施引领性、协同性创新项目,推进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进一步健全和强化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机制,通过深化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山西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链更好地融入国家产业链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它们与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共同参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攻关,从而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整体创新效能。此外,我们还将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协作机制,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合作,并大力推广“政府+链主+园区”的招商模式,以高水平的方式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文化传承担使命 文旅融合谱新篇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三个敬畏”的要求既蕴含着对历史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又极具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山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坚决扛好扛牢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时代使命,坚强迈出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铿锵步伐。挖掘好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加力提速,旅游发展呈现强劲势头。聚焦讲好山西故事,从人文古建、山川风物、非遗文创、美食好品等方面开展系列宣介,“地上文物看山西”获得广泛关注、充分认同,持续塑造“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文旅品牌,借助《黑神话:悟空》策划“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开发相关产品和业态,打造文创爆品,一批景区流量出圈,文旅市场持续火爆,演艺经济蓬勃兴起。为全省上下奋进新时代提供了丰沛精神力量,注入了强劲产业动能。
表里山河、文脉悠长。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文物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文旅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博物院新馆、古建筑博物馆,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加强全域、全季、全龄设计开发,完善旅游供给体系。积极拓展“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深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体验玩法、优化提升服务,开发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旅游产品,丰富研学、自驾、康养等不同业态,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构建大文旅格局。促进文旅、文博、文创、文艺联动,大力发展以演唱会、音乐节为代表的演艺经济,更好释放演艺产业效能,提升城市文化活力,让山西这座没有围墙,也没有屋顶的大地上的博物馆绽放新的光彩与无穷魅力。
国家战略、“国之大者”。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坚持系统思维,做好统筹协调的大文章。我们要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思考,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并推动中部地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六省兄弟同处祖国腹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资源、区位、产业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交通、环保、文化、旅游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合作空间。山西,将借鉴兄弟省份先进经验,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在服从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