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泥土里的诗行

  大暑后的第一场雨落在洪洞县时,豆大的雨珠正敲打着沟槽旁的新土。挖掘机一斗一斗掀起大地的衣角,沉睡多年的泥土裹着潮湿的土腥味翻涌而出。我坐在左南村临时板房整理长输管线工程的影像资料和甲方报表,镜头中那条蜿蜒的钢铁长龙正一寸一寸遁入地底,施工日志里密密麻麻的注记与照片中凝固的时光,都在诉说着我与泥土相伴的日夜。
  半年前初到公司时,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愣头青,我执拗地要到一线扎根。我深知自身掌握的工程知识和技术十分浅薄,我想从基层做起,从基层学起,从基层成长。七月的阳光正炙烤着黄土地,推土机掀起的金色烟尘中,我像一棵新移栽的树苗,笨拙地适应着工地的生态。工地的工作甚是辛劳,安全帽里的汗水浸湿了反光背心和笔记本。工装裤口袋永远鼓着三样宝贝:磨秃的中性笔、卷边的笔记本,还有台沾满泥点的照相机。在工地扎根的半年,我的工程知识储备量得到有效增加。在探坑与放线的经纬间,我学会用镜头丈量工程进度。取景框里,焊工师傅面罩下迸溅的蓝色星火,管道对接时金属相扣的清脆声响,还有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标高旗——这些凝固在取景框里的碎片,竟像教科书一样教会我读懂了工程的诗韵。
  不单单在洪洞工地,每周往返翼城工地的盘山路上,总能看到晨曦为太行山脊线慢慢地镀上金边。我蹲在新压实的路基旁,看到技术员用布满裂纹的手掌摩挲混凝土断面,便能准确说出配比偏差。他教我地下管网错综复杂的施工工艺,辨识不同夯平工艺在土层留下的纹路,那些螺旋状或波浪形的痕迹,竟是比任何教科书都鲜活的教案。
  最难忘的便是左南村攻坚的雨夜。汾河水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渗水难题让众人的眉头都拧成了结。项目负责人带领我们在集装箱改装的会议室召开紧急会议,推演可行方案,窗外狂风暴雨,像是一头野兽在向我们低吼,屋内摇晃的白炽灯将图纸照得忽明忽暗。技术员白纸上潦草的公式与窗外滂沱大雨合奏成特殊的交响曲。施工员白板上精细的绘图让人一目了然,当改良后的防水措施终于驯服了任性的地下水时,我忽然读懂:所谓工程奇迹,不过是无数个精确到毫米的坚持,不过是无数个工程人砥砺奋进的成果。
  当然也有过狼狈之时。某个傍晚,因报表数据误差差点让整个团队一天的工作付之一炬。前辈们没有责备,他们默默递来当年被红笔圈满的笔记本与施工日志。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歪扭的数字与端正的批注并肩而立,褪色的黑墨水与鲜红批注叠成了岁月的年轮——原来每一代工程人的成长,都要经过泥土的反复摔打。
  如今站在即将完工的门槛回望,半载光阴已化作图纸上绵延的管线,混凝土里凝固的晨昏,还有安全帽檐积攒的泥点,这些都是对往日200多个日夜的见证。感谢公司让我在工程领域不断学习,也感谢这片滚烫的土地,它用机械的轰鸣教会我沉默的力量,用管道的纵深启示我积累的知识。
  新的一年已经迈开了新的步伐,我在计划本上郑重写下:“做工程故事的诗人,让每个数据都有温度,每帧影像都饱含深情。”这或许就是建设者最浪漫的使命——在钢铁与水泥间播种,等时光让所有汗水开出花儿来。当春风再次吹过即将竣工的管网,那些在冻土里蛰伏的坚持,正慢慢化作万家温暖的泉流。

闫新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3期

  • 第2025-03-22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9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7期

  • 第2025-03-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