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李琪

  山西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革命走深走实,积极推进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山西而言,更具指导性。山西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革命走深走实,积极推进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激活绿色低碳经济增长引擎

  一是巩固传统能源优势,推动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山西推动煤炭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标准建设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提质升级,累计建成268座智能化煤矿,位居全国前列。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今年,我省还将继续开展煤矿“四个一批”行动,新建智能化煤矿130座。绿色开采试点示范持续推进,因地制宜建成30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
  二是加速新能源布局,构建多能互补体系。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开发高比例利用,截至2024年年底,我省新能源装机达到6189.45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达到50.37%。2024年我省新能源发电量占比19.8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利用率连续6年超97%。开发模式更加多元,实现了光伏扶贫、风光互补、风电供暖、矿山修复、光伏+等多场景应用。储能与氢能建设跨越发展,氢能产业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已形成以焦炉煤气制氢为核心、绿氢示范为突破的发展格局。
  三是强化储备与输送能力,完善输配网络建设。网架结构持续补强,核准大同——怀来特高压外送通道,全面投运“西电东送”通道调整系列工程。2024年全省外送电量1547亿千瓦时。油气输配网格不断完善,全省共建成油气长输管道132条、9477公里,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三纵十二横”管网格局。
  四是深化能源科技创新,支撑能源新质生产力。在核心技术研发、先进技术引进和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方面大力推进,依托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初步形成了定位清晰、层级多样、品类完整的能源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面对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根本上要靠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培育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山西能源革命已经进入纵深推进阶段,与此同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也进入关键阶段。“十五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要加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风光氢储等新能源产业协同布局,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传统能源产业改造升级。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牵引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彰显担当。

坚持系统思维与统筹发展相结合,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上示范引领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坚持系统思维,着力完善能源转型期的总体设计,坚持统筹发展,确保传统能源可以“兜得住底”,新能源和储能可以“撑得住网”。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从煤炭转型、新能源产业、电力系统、煤层气产业等方面探索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着力点。
  在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要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利用,推动矿山智慧开采,建设覆盖煤炭生产全产业链的数智化管控平台,形成煤炭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智慧风电场建设,推动氢能核心科技攻关突破,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及储运体系,建设清洁运输先行引领区,开展醇氢重卡示范应用,培育成熟的氢能商业模式。在新型电力系统方面,要加快数智化电网建设,探索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构建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的电力系统;在煤层气产业方面,要开展勘探、开采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煤与煤层气共采。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在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上聚势突破

  培育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要大力推进能源领域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应用示范。
  加强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针对能源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技术需求、攻关方向,配套创新平台和团队,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产业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优势产业延链,煤炭、石油等传统产业升链,氢能、新型储能、先进核能、CCUS等新兴及未来产业建链,保障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而促进能源领域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合作,培育能源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加快传统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能源智能调控体系,提升资源精准高效配置水平,推动能源全链条数智融合。

完善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在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上先行先试

  坚持推进能源电力、资源环境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依托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形成与新型能源体系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宏观层面制定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规划,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提供明确路径,同时深化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完善法规政策支撑体系,着力打通束缚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的堵点卡点。研究出台一批符合山西发展特点、贴近产业实际的改革性、突破性、创新性政策举措,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型能源市场体系。形成体现新能源、储能、虚拟电厂、电动汽车等新型要素绿色价值的市场交易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模式,强化市场资源配置核心功能,提升能源要素流通效能,满足建设复杂多元新型能源体系的需要。纵深推进电力市场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独立储能、分布式能源、可调电力资源,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支持调节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收益,激活市场主体创新潜力,充分释放市场资源配置活力。
  充分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培育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山西转型发展增动能强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31期

  • 第2025-03-30期

  • 第2025-03-29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6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3期

  • 第2025-03-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