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故乡的泥土》《陌上又花开》等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先后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腻温暖的情感、朴实真挚的情怀引发广泛热议,口碑和热度节节攀升。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必须具备独特的故事情节、真实的人物形象、恰当的情感表达、准确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深刻的主题和深远的意义等特征,电视连续剧《故乡的泥土》《陌上又花开》都一 一给予了生动的回应。
艺术源自生活,文艺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生活更是滋养文艺作品生长的土壤。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只要根植于生动、火热、鲜活的基层,反映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必定会被观众喜爱和追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山不转水转》《好男好女》《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题材电视剧播放时,大家都围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在电视剧播放结束后,观众们依然津津有味地讨论着,剧情的延续仍余热未消。此外,剧中人物的服饰、动作、口头禅,也会引来众人模仿,成为时尚潮流。
进入新世纪以后,《大江大河》《大山的女儿》《山海情》《老农民》《富春山居》等一批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的上映,也一度成为收看热点。这批电视剧以其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成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电视剧《故乡的泥土》《陌上又花开》,聚焦农业、农村、农民,把改革开放以后发生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等一项项历史事件,融入几代农民的亲情、爱情、友情和家国情怀,不以口号式、概念化的政策宣讲来推进剧情,而是在青山绿水间,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以真实细腻的乡情、人情与观众共情,塑造出了一个个把故乡变成热土,变为美丽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荧屏新形象。
创作出一部触动灵魂的剧作,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是主创人员“闭门造车”可以编造出来的。作品要上去,作者得下去。
当年,为创作电视剧《老农民》,编剧高满堂历时5年取材构思、调研论证,这期间,他走遍了6个省份,采访了200多人,他经常跟采访对象在一张炕上拉家常,唠农事、唠农耕、唠秋收、唠收入。
据报道,接到《故乡的泥土》创作任务后,主创团队遍访燕赵大地,在河北无极、正定、赞皇等县先后采访崔雪琴、尹小平、高素娥、韩冬雪、李白娃等几十位农村“牛人”,获得大量真实故事和鲜活人物典型,为创作找到了源头活水,也提炼出这部剧的“魂”。
《陌上又花开》编剧王娇在进行创作时,一再这样要求自己——必须注重人物的情感真实和故事的生动,每个角色都应该在情节发展中经历真实的变化,以触动观众的心弦。
只有脚踩大地、扎根现实生活,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平凡生活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这样的文艺创作才能更真实、生动、深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大众艺术形式之一的电视连续剧,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和深刻地表现“三农”主题和农村现实,是对创作者的现实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挑战,也是对观众的文化责任感和审美认识能力的挑战。
马朝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