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加快把文旅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元素释放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有助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旅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蓬勃发展的文旅业既能丰富群众生活,又可发挥出“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体现出作为幸福产业、民生产业的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提供了改革的根本遵循。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作为九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进行部署,为推进山西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是对文化旅游业的新定位,明确了文化旅游业兼具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进一步强调了文化旅游增进人民福祉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中国文化旅游业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体现了文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所具备的重要功能,还体现了文化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民生幸福产业则说明文化旅游业日益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凸显了文化旅游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等方面的多重功能与现实价值。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是时代之需、战略之需、发展之需。2024年中央首次召开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新定位。文化旅游业高度契合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绿色转型、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要求,集合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辐射性强,涉及文化、旅游、休闲、医疗、保健、养生、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从旅游1.0时代、2.0时代再到3.0时代,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和现实路径。文化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和特殊功能。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需求聚焦美好生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应运而生,例如“文旅+演艺”“文旅+IP”“文旅+微短剧”“文旅+体育赛事”“文旅+游戏”,不断拓展文旅发展空间,打破文旅的产业边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43.70亿,同比增长16.3%;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12.45亿,同比增长9.9%。可以说,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提振烟火经济,刺激内循环消费,促进地方就业,丰富群众体验的一剂强心针。
  作为文旅资源大省,山西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山西是全国文物大省,现存的长城、古建、石窟寺、彩塑、壁画、墓葬、戏曲、民歌、传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灿若星河,在文物的数量、规模和种类上均居全国前列,在遗产的延续性、本真性和完整性方面独一无二。全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82项、世界文化遗产3项,被誉为中华优秀古建文化艺术的“活标本”“大地上的博物馆”。2024年,山西文旅市场繁荣,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太原通过举办多场大型演唱会,赢得“歌迷之城”美誉,逐步叫响“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品牌IP;晋城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2024年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了我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零”的突破;探索创新营销新路径,成功接住首款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带来的泼天流量,以“跟着悟空游山西”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打造系列“出圈”文创产品,实现文旅话题流量登顶和旅游“接待+收入”双增长,不断提升山西文旅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对于山西文化旅游业来说,这一年不仅是繁荣发展的续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
  党建引领,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用“党建链”串联“产业链”“致富链”,着力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巩固成果动力,推动形成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的良好局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形成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开发运营管理体系。培育“系统化、精细化、品质化”的理念,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营造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狠抓落实的正气充盈氛围。
  因地制宜,挖掘优势特色。一要立足资源禀赋。根据地方资源条件、地理空间和社会环境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量身定制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避免千篇一律、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同质化建设造成闲置浪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积极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文化探源工程,了解我们拥有的文明财富,充分挖掘文化信息,为“讲好山西故事”奠定基础。二要强化数智赋能。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康养社区、数字博物馆等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场景。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大力推进“首发经济”,激活消费新潜能。三要创新产品开发。积极推动文博单位、文创企业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加大文创研发投入,深化与故宫博物院等知名文创研发机构合作。支持“山西文创联盟”发展,推动各地结合地域特色推出具有“晋风晋韵”的“山西礼物”。
  市场驱动,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要坚持项目带动。科学谋划文旅项目,加大对外招商推介力度,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树立大产品理念,整合文旅资源,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二要优化基础服务。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绿道、观景台、骑行道、郊野公园、停车设施等微循环休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自驾车、旅居车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建设现代交通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完善运输机场布局,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化改造,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快进慢游全域旅游一张网。三要着眼城市品质。以演唱会、体育赛事为载体,营造友好型城市氛围,开展“听劝式”文旅服务升级,努力“接住”演艺、赛事等带来的“泼天富贵”。全力打造“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
  品牌营销,创新表达方式。树牢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品牌品质打造,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形象化宣传。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平面和立体相结合,形成宣传合力。一方面,打造多级联动传播体系,完善传统媒体传播全格局;另一方面,巧用新媒体引流。通过“两微一抖一书一快手”等新媒体,打造网红形象代言人和网红打卡目的地,提升文旅康养线路产品的知名度和关注度,真正让“流量”变“留量”,“爆红”变“长红”。同时,要积极采用现代化表达方式进行宣传,注重宣传内容和形式的年轻化、创新化、国潮化。将产业与游戏、动漫、时尚、科技等新潮元素相结合,与受众喜欢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类别相融合。首款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山西古建“出圈”便是生动例证。
  多方参与,推动主体联动。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支持、扩大财政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基础支撑。宣传、文化旅游、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工作协调对接机制。二要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旅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以企业标准带动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文旅产品,丰富文旅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三要突出专业人才优势。聚焦乡村治理、专业技术、乡土文化“三大领域”,大力挖掘本土人才,培养一批旅游主播、民宿管家、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旅游演艺等新兴业态的专业化人才,完善导游、讲解员、研学导师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文旅从业者社会地位,完善培训、薪酬等相关政策,更好融入地方发展。四要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要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在共建共治的过程中实现共享。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休假,开展文旅惠企乐民活动,促进全民旅游休闲,让群众的“幸福”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执笔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田秀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6期

  • 第2025-04-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