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

那场“鸥”遇

  看新闻说青岛的海鸥就要启程回家了,不禁又想起冬日里邂逅的那些精灵。
  青岛的海,向来是好的。每到冬日,灰白的浪便排了队,一列一列地向岸上奔来,却又在触着沙滩的一瞬,化作了白沫,消散了。此时最灵动的便是在这浪与岸的交界处,或立或翔的海鸥们,俨然是这冬日海滨的主人。
  初见它们,是在栈桥。那日北风甚烈,吹得人脸生疼,而海鸥们却似乎浑然不觉。它们有的浮在水面,随波起伏;有的盘旋空中,忽然敛翅,箭一般射向水面,又迅疾拉起。游客无不喝彩,而海鸥却神色自若,仿佛这精彩的表演不过是它们的日常——也确是日常。
  海滨的摊贩出售鸥食,五元一包,不过是些碎面包干。而本地人却都带着大油条去,最差也是个“崂山馒头”,掰开向空中抛去,海鸥便从四面八方聚来。它们在空中接食的本领极是高明,竟能在飞行中准确地衔住抛出的食物,几乎从不失手。偶有失误,那食物落入海中,便立刻有鸥俯冲下去,从水中捞起,动作之敏捷,令人叹服。这些海鸥,灰背白腹,眼周一抹黑,像是戴了副小眼镜,显出几分滑稽的聪明相。它们的叫声并不悦耳,粗粝短促,但在海风的伴奏下,竟也有种特别的韵味。这大约就是大海的声音吧——不事雕琢,却自有其真味。
  海鸥与人的距离,颇堪玩味。它们不怕人,但也不亲人,总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你抛食,它便来;你不抛,它也不恼,自顾飞去。这种独立,倒显出几分傲骨来。我曾见一孩童追着一只海鸥奔跑,那鸥并不慌忙,只在他即将触及的一瞬振翅而起,恰好避开。
  冬日青岛海边的游人,多是来看海鸥的。人们举着手机相机,拍个不停,然后低头检视成果,满意了,发到网上;不满意,便再拍。海鸥们对此似乎早已习惯,它们摆出各种姿态供人拍摄,偶尔还配合地叫上两声,俨然是经验丰富的模特。我想,这些海鸥大约也知道,自己的影像此刻正出现在无数人的朋友圈里。
  黄昏时分,游人渐稀,海鸥们也安静下来。它们成群地浮在海面上,随波荡漾,偶尔发出一两声鸣叫,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寂寥。这时再看它们,先前的活泼机灵不见了,倒显出几分沉稳来。据说,这些海鸥并非本地居民,而是每年冬季从西伯利亚飞来避寒的。如此说来,它们也是客居于此,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并无二致,但却没有做客的羞涩、局促,尽显“当家作主”的派头。
  夜色渐浓,海鸥们的身影已看不分明,只余几声鸣叫,混在海风里传来。想起白天我问旁边一位拿油条喂海鸥的青岛大姨,这海鸥会不会以后不来了,大姨说“它们认识栈桥,认得喂食的人,约好了,肯定会来,只会带着越来越多的同伴一起来!”

芦燕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