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黄土高原的风里裹着暖意。在山西,一些人家的灶台上,铸铁鏊子吱吱作响,不一会儿,金灿灿、香喷喷的传统美食——摊黄儿就做好了。
摊黄儿的诞生,与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悲壮传说紧密相连。晋文公为悼念这位忠臣设立寒食节,禁火三日之际,以杂粮调糊、冷食为主的摊黄儿便成了餐桌主角。民间至今流传着“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立马发”的说法,金黄圆润的饼身既是对五谷丰登的祈愿,也蕴含着“寒食冷餐不忘本”的文化基因。当春日的糜子、小米在石磨中化为细粉,农耕文明“敬天惜粮”的智慧便随米香流传。
摊黄儿的制作是门手艺活儿。特制铸铁鏊,中间凸起如丘,四周环以楞圈。巧手师傅舀起发酵好的杂粮糊,沿着鏊边,倾泻成圆,覆上厚重的铁盖。火候的掌控最见功力,待水汽蒸腾声渐弱,揭盖时,只见那饼面“金环”渐次晕染,边缘焦脆如琥珀,趁热一折便成半月,恰似将那春日的暖阳折进掌心。
如今的摊黄儿在传承中焕发新意,追求健康的食客偏爱玉米面与荞麦的粗粝质感,年轻人则创新出夹熏肉、卷时蔬的吃法。但最地道的滋味,仍是守着老鏊子慢火细焙、质朴甘甜的原香,配上新鲜的香椿芽,便是黄土高原最鲜活的春之味。
摊黄儿既是寒食冷餐,也是春日风物。现如今,城市、县城的小巷子里偶尔还碰到推车叫卖的“黄煎”,虽然因为放置时间长,已经变得“软趴趴”,但每次还是让人忍不住买上一份,尝一尝记忆中的味道。
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