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BA”的赛场上农民球员漂亮的三步上篮引发全场山呼海啸,当“村晚”的露天舞台上大妈们跳起自编的广场舞赢得阵阵喝彩,当“村超”足球赛让整个乡镇万人空巷——近几年,这些自发形成的乡村文化现象,让沉寂的乡村沸腾起来,编织出了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最为生动的图景。
这些接地气的村级文化形式,正是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表现,但更深层次上,“村”字头的文化现象绝非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中国乡土社会一次集体性的文化自觉,是农民群体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自然表达,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维度上的创新实践。
回望历史,中国乡村从来不乏文化活力。传统节庆、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曾构成乡村文化的基本生态。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一度面临“空心化”危机——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当下兴起的“村跑”“村BA”等现象,恰恰是对这种断层的自我修复。
“村超”“村晚”,从活动策划到组织实施,主角都是农民自己。参赛者是刚放下锄头的庄稼汉,奖品是自家种的小米和核桃。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看似“土得掉渣”,反而产生了惊人的感染力,是真正由下而上的文化创造,也打破了“乡村文化落后”的刻板印象,让农民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生产者。
从乡村振兴的全局看,乡土文化觉醒具有超出文化本身的意义,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动能。浙江安吉的“村跑”赛事,将越野跑道设计在茶园竹林之间,参赛者在奔跑中领略乡村美景,赛后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体验非遗制作,一条完整的“体育+旅游+文化”产业链由此形成。
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实践活动成为维系社会团结的无形纽带。在筹备活动的过程中,村民需要分工协作,自然形成了新的社会联结;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为了参加比赛专门请假回乡,强化了与家乡的情感纽带;留守老人用抖音直播民俗技艺,让老手艺成为新网红。这种内源式发展模式,正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动力引擎。《2024乡村旅游振兴白皮书》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同比增长15.5%,带动近千万农民增收,城乡文化鸿沟正在这种互动中悄然弥合。
在我省寿阳网络“村晚”中,80岁高龄的书法爱好者王成山饱蘸浓墨书写“长寿之乡安养寿阳”;翼城县南梁镇“乡村健康跑”期间,村民自发成立环境监督小组;临县碛口古镇黄河岸边的老船工用沙哑的嗓音唱起《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返乡青年用无人机航拍制作古镇宣传片……此时,文化载体早已超越演出范畴,悄然变成了基层治理的“润滑剂”,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形态。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那些点燃篝火的“村晚”、尘土飞扬的“村跑”,恰似一个个火种,照亮了乡村的文化振兴之路。未来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已经清晰: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护文化多样性,建立城乡文化平等对话机制。当每一个村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当每一位农民都能在文化创造中获得尊严与快乐,乡村振兴才真正拥有了灵魂。
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