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经济开发区,有这样一家企业,当你朝着厂区前行,率先闻到的是一阵阵浓郁的药材味道,传递着这家中华老字号深厚的底蕴。这便是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盛誉的山西复盛公大药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盛公”)。
复盛公源自祁县乔家大院,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六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复盛公字号建立之初,经营业务广泛,其中以钱庄票号和中药店铺最为出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复盛公从一家传统中药铺起步,将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如今的它,正以“老树生新芽”的姿态,蜕变为现代化知名药企,并在2024年入选了“中华老字号中医药Top40”榜单,在新时代续写新篇。多年来,复盛公持续在心血管、补益健康、女性健康等领域深耕,生产线包括丸剂、片剂、胶囊、颗粒等剂型,其中外感平安茶作为全国独家OTC产品,采用了古法传承非遗工艺,在全国市场销售需求旺盛。
外感平安茶小小一袋颗粒药中,内藏怎样的乾坤?与中药味儿相伴,记者走进复盛公标准化的现代GMP药品生产基地一探究竟。
该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包含中药提取和制剂生产两个大型车间。在中药提取车间的拣选间里,一袋袋茯苓在筛药机内翻滚跳跃,做着迈向成药的“体检”;在蒸煮间,一口巨大的银色金属蒸锅斜立在中间,这是可倾式中药蒸锅,经水浸透的药材进入这口大锅,要蒸4个小时高温“桑拿”;烘房如同一个大型“空气炸锅”,为了尽可能让药材受热均匀,激发药效,复盛公设计改进了烘房设备,采用净排风系统,而一排排药材通过顶进侧排的烘烤后,便可以进入外感平安茶制作最核心的工艺部分——“三提三收”。
所谓“三提三收”,“三提”是指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醇提;“三收”是指收集挥发油、收集水提膏、收集醇提膏。外感平安茶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千百年的制作中,“三提三收”的古法技艺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如何将古法技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成了复盛公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我们根据工艺需求,特别设计定制了现代化生产设备,将‘精准’贯穿到投料、用时、温度等整个工艺流程中,最大程度激发、收集药材的药效,而且还能实现无人提收,省工省力。”复盛公生产负责人赵永宏解释道,“外感平安茶选用22味道地药材,前后要经过19道工艺、99道工序,我们传承了这一古法技艺,并用现代设备严格的工艺参数和要求来发挥技艺的最大作用,将传统古方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近年来,复盛公持续开展技术工艺升级与关键产品攻关,布局中成药、创新药市场,向市场潜力大、技术壁垒高的特色品种拓展。目前,复盛公国内中成药业务以每年20%左右速度增长,成为其收入增长驱动力之一。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又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中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兼顾传承和创新。”复盛公总经理解晨雾说,“我们以守正传承为根本,尊重并严格遵守传统古方、古法,注重整理挖掘传统制作工艺,并采用师带徒模式,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下来。同时,我们也注重实践创新,每年在研究创新中的投入达到7000万元,占企业投入的20%。近几年,更是针对老年人的保健需求、年轻人的养生需求就产品剂型进行改革,例如将大蜜丸改为更便于服用的小蜜丸,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在健康中国战略稳步推进、中药产业规模迅猛扩张的大背景下,复盛公展现出勃勃雄心。解晨雾透露,今年,公司将基于现有生产车间展开厂区扩能行动,目标是将产值提升至1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公司还计划扩大并完善制剂产业链,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发展战略,抓住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新机遇,加速产业升级进程。
本报记者高玮